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19-8-31 23:14 编辑
把龙族的设定全面翻新了一遍,将许多小说里或者物种设定里出现过的内容都串起来了,然后发现……一个设定写了一万多个字啊!(掩面
写设定写出了之前写烈火雨林纪录片的爽感(X)
重写设定的起因是,熊表示龙看起来好像不是很聪明的亚子,就像猫狗一样智能比起成人更接近小孩
对呀,龙普遍上甚至不如兽类,你看隔壁的绿龙大姐会因为摸不到黑龙就跑去舔白麟(???)




龙族包括了大部分有鳞类动物,以及一些向更高级类群演化的过渡类群(例如有鳞类→披羽类的龙鸟/喙龙、有鳞类→被毛类的鬃龙/兽龙)。龙族是物种种类最丰富的种族,也是分布最广的,从地洲近地面到各个陆地大洲、大洋,甚至云洲也存在有相当数量的种群。龙族动物体型不一、外表多样,大部分具有坚硬厚实的鳞片,一些过渡类群则长有羽和毛发,许多种类都色彩华丽、非常漂亮。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进化树上出现较早的龙类都是世界的统治者。当然,即使在现在,他们也往往被其他种族视为神明而加以朝拜。龙被原人的文化誉为风和火的君主,只要天风和烈焰遍及的土地,就是龙的家园(当然,由于原人对海洋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有限,因此当他们这样描述时,显然忽略了海龙的存在)。


形态学分类

按照生物形态,龙族分为飞龙、长龙、走龙和蛇龙。该分类仅考虑形态学上的分类,而不考虑系统学的分类(即六足目和四足目是混在一起分类的)。龙类自己在描述同类时也会使用形态学的分类,而不使用系统学分类,这说明对于龙族来说,相比具体的亲缘关系,外观生活型上的相似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这点和人族会更注重亲缘关系、而兽族会依照习性来描述同族都不同。

-飞龙:通常身体较粗短,尾相比躯干比例很长,具有宽大的翅膀,能够利用翅膀飞行的龙。绝大部分种类都具气质骨,体型巨大但轻盈,陆地上体型最大的物种(黑龙)也在此类。
-长龙:通常身体较细长,颈、尾和躯干的比例相当。既有没有翅膀只有四肢的种类(四足目)也有具翅膀的种类(六足目)。多能飞行,即使没有翅膀的种类也可以使用魔法飞行。绝大部分种类都具气质骨,身体轻盈。
-走龙:通常身体较粗短,和飞龙的身体比例相似,但没有翅膀。具有发达的四肢(部分种类前肢退化,后肢发达),在陆地上和海洋里具有非常强的移动能力。体型大而笨重,不能飞行。
-蛇龙:极为特化的类型,身体细长,四肢退化。


种族生理

-生活史

龙类大部分都是变温或通过体积调控的变恒温动物,为卵生或卵胎生。同样的成体体型下,刚出生的龙类幼崽体型普遍较兽类和鸟类小、而比鱼类大。与恒温动物相比,龙类的新陈代谢水平较低、生长缓慢、寿命较长,一只龙类幼崽成长到成年的体型需要漫长的时间。一些较为原始的种类例如黑龙属,甚至可以保持终身生长,只是生长速度比更为进化的龙类还要慢。龙类种类繁多、体型不一,因此在讨论生活史对策时,需要将其分开来讨论。一般来说,龙类分为大型龙(通常为原生栖息地中的顶级掠食者,且成年后没有天敌)和小型龙(通常和其他动物具有竞争关系,且成年后的分布和活动也会受到其他动物的制约),两类龙采取的生存策略有很大的差别。

生长缓慢的大型龙类由于其新陈代谢慢、发育周期长、性成熟慢,且成年后自身力量足以保持生存,因此投入在繁殖上的能量较大,通常采取“优生对策(K对策)”,即出生率低、单次繁殖数量少、生育时间不固定(通常受种群变化和个体自身影响)、具有育幼的习性且育幼时间很长。相比其他采取“优生对策”的大型动物(例如兽类),大型龙类更加极端,通常为单配制、雌雄双方共同育幼,并会将大量能量用到对幼崽的后天习得能力的培养上。育幼期结束后,独居习性的成年龙便会分道扬镳。

大型龙通常是独居的,成长到一定年龄便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建立起自己的巢穴和领地。但这其中也有少数例外,一些体型过于庞大、寿命漫长的大型龙反而会倾向于群居,这可能是由于当体型超越了某一个阈值,所需要的食物和所需要看管的领地增加,而冷血动物的活动能力又受限,独自收集资源的难度超过了独自占据资源的好处,动物便需要帮手来共同采集以获得足够的资源。群居性的黑龙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群居习性并非像兽类或是人类那样复杂的社会性群居,更多的只是一种分享部分领地、巢穴和资源的群居,而不涉及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介于此,大型龙的群居通常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将资源分享给有血亲关系的个体,也可以提高自身的适合度。在一些较为极端的情况下,例如在聚居区,大型龙也会和其他物种的龙类分享领地和资源,甚至帮助其他物种的龙类育幼,此时的龙类聚群与其说是建立在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上的,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始形态的社会。

生长相对较快的小型龙类则相反,由于其新陈代谢较快、发育周期较短、性成熟快,且即使成年后也会面对来自其他动物的生存竞争,因此投入在繁殖上的能量较小,通常采取“多生对策(R对策)”,即出生率高、单次繁殖数量大、生育时间固定(通常每年或隔几年固定发情)、常不育幼或育幼时间较短。小型龙的“多生对策”强度介于鱼类和骑类之间。

小型龙通常为群居的,但是这种群居往往并非单一物种的聚群,而是多物种的混群。由于大型龙和小型龙之间常存在共生关系(这将在生态中详述),大型龙对小型龙的饲育行为决定了小型龙的群体通常是种类繁杂的。大型龙有时会将幼龙托付于共生的小型龙以获得“稀释保护效应”的优势,而小型龙依附于大型龙实际上也是在享受大型龙的育幼保护。除了和大型龙形成共生关系外,小型龙也有独立生存的类群,部分小型龙会倾向于同物种聚群以利用群体的力量获得更适合自身的资源,也有凭借自身生存能力而倾向于独居生活的物种。总而言之,小型龙的种群结构相比大型龙更加多元化。

对于龙类的性别,人们只能确定小型龙类幼崽的性别和龙蛋孵化时的外界温度相关,一小部分小型龙类会在孵蛋时通过调节环境温度(如选择合适产卵地、控制卵上覆盖物的数量和质地)来调控后代的性别使之趋于平衡,但尚不清楚大型龙类是否也是如此。冒险者观察到大型龙类的巢穴中存在类似于孵蛋室的结构,且有火焰用于调控孵蛋室的温度,这至少可以说明大型龙类的龙蛋孵化和胚胎发育也是可以通过温度调控的。

-食性

几乎所有的龙都是杂食性动物,觅食肉类、植物以及矿物,体型较小的龙(如蛇类和蜥蜴)较常觅食肉类和植物,而体型庞大的龙尤其是巨龙(即各种顶级掠食者)一类,则会更多地以矿物为食。许多龙类都会选择干燥的洞穴建立自己的巢穴,巢穴除了供休息和躲避敌害外,还是很重要的囤食处。由于龙能够觅食矿物,而矿物食物不会腐坏变质,因此成为了极佳的囤积对象。大部分龙都有囤食行为,它们会将平日里发现的上好矿物带回巢穴,日积月累形成一座庞大的矿山,以供不时之需。

据称,对龙而言,冶炼提纯过的矿物要比天然矿物味道更鲜美,因此龙最爱囤积的食材便是原人使用的那些金属制品,包括但不限于金币、金属工具和武器等。不管对于原人还是龙,龙的巢穴都是充满了金银财宝的所在,这便是原人和巨龙常常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休眠

由于有鳞类皆是变温或变恒温动物,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其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除了热带,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型龙类几乎都会冬眠。而巨龙类多为变恒温动物,对自身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变温动物更强,因此冬眠不是必要的,但也存在休眠行为。

当气温过低、或是生病、自身状态不好时,龙类会进入休眠状态。此时龙很少或不再外出,生命体征下降到很低的水平(但比小型冷血动物较高,和熊的冬眠相似)。这种休眠并不像小型冷血动物(包括小型有鳞类和小型水生类)那样更接近假死,而是将身体机能维持在一个平稳又低下的水平,因此还是会产生能量的持续损耗。不像熊类,适应飞行、变温的龙无法在体内储存大量的脂肪,而休眠的时间通常又比普通的冬眠长得多,因此龙常会在休眠中途醒来补充必要的能量。这时候日常囤积的矿物便成为了龙类赖以生存的食粮。巨龙类的休眠没有固定的时间,但是通常不会在育幼期间休眠(受伤生病的情况除外),其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能几个月、也有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种休眠行为便被称为“龙眠”。

龙眠期对于巨龙类来说是相当危险的,不仅仅是因为此时的龙生理活动低下、将几乎丧失一切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更是因为这种休眠行为对龙自身而言也不是完全可控的,属于巨型变恒温动物的一种对高强度移动能力和飞行能力的生理补偿机制。因此,未知的龙眠期加剧了巨龙类囤积矿质食物的渴望,矿物囤积得越多的龙也会被其他龙视为体能和生存能力强大的个体而加以崇拜,并更容易找到配偶。对于体型过于庞大的龙而言,龙眠期通常比小体型的龙更长,也可能更加频繁(此结论的显著性尚在研究中),因此独自搜集足够度过龙眠期的食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部分大体型的龙会倾向于选择群居策略,和其他同类共同分享囤积的矿石。这可能就是龙眠期时长记录的保持者黑龙(有记载的最高单次龙眠期可达154年)会倾向于选择群居的原因之一。

除了自身原因,到了近代,巨龙类在龙眠期又多了一个威胁因素,即冒险者。由于巨龙们占据了大量矿山、并会从原人商队(甚至是古代的城池)手中夺取大量上好的矿石和金属扩充自己的食物收藏,因此充满了宝藏的龙穴便毫无疑问成为了冒险者们趋之若鹜的圣地。而龙眠中的巨龙由于丧失了应对威胁的能力,常会在此时被冒险者杀死。这就是为什么巨龙类的龙穴中常会有魔法陷阱的原因,以及巨龙类常会和龙眠期较短或不龙眠的小型龙类共生的原因之一。

-自由意识

魔法是动物通过操纵自由意识对外界环境进行改变的方式,自由意识乃魔法的源泉,是下至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上至披羽类和被毛类的所有智能生物都拥有的天赋。自由意识的存量通常和体型与体能成正比,而智力水平则是会影响动物对自由意识的操控能力和精度。通常来说,同体型下,智力水平较低的动物的自由意识含量比智能较高的动物更多,这可能是由于低智能的动物难以精确控制魔法的消耗所以不得不用量来补偿,而高智能的生物便可以通过高效率的魔法操纵来降低所需的自由意识总量,从而降低平时维持大量自由意识所需要的能量成本。

作为体型庞大且智能处于中游水平的龙类,自由意识的存量之庞大超乎想象。正如原人所总结的,陆生龙类最擅长的魔法为火和风。火(燃烧系)魔法用于帮助这些变温和变恒温动物调节自身体温,并可用于协助狩猎;而巨龙类的翅膀结构十分原始,即使有气质骨也很难做到轻易振翅飞行,因此风(气流系)魔法便是飞行龙类驰骋长空的必要辅助。对巨龙类的魔法和生理结构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动物的身体演化存在“魔法补偿效应”,即如果生物的自由意识水平足够强大、使用魔法可以轻易达到某一种生理结构造成的优势,那么这种特定的生理结构就有可能不会演化出来。有鳞类巨龙的体温调节能力和飞行能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相反的是,体型较小而进化地位较高的龙类(诸如龙鸟和兽龙)由于自由意识存量相比巨型有鳞类有大幅的下降,因此也更多地发展出了体温调节机制和多样而高效的翼型结构。

龙类普遍拥有的尖角和棘刺则让科学家发现了另一种与魔法生理相关的假说,即“尖端施法效应”。由于自由意识的分布通常情况下是均匀分散在生物体周围的,而魔法的使用需要智能操纵,因此是否能快速地将自由意识聚集到需要的地方就成为了魔法释放是否高效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能帮助动物快速集中注意力的尖刺便应运而生。对于体型庞大、体温较低、智能水平也较低因而反应较慢的龙类,身体各处生长的角刺是绝佳的凝聚自由意识的中心点。研究发现了一个普遍的规律,越是原始的、体型庞大的龙类,角刺的数量也会越多、而其分布也会越分散在身体各处,原始的黑龙的棘刺就比更加进化的红龙要多得多,这让它们能够利用有限的视野和智能、更加高效地使用魔法。一般来说,龙类最常用来凝聚魔法的尖端是口吻部或鼻角(可依靠眼睛辅助定位),处于地面时常用尾尖或尾刺(范围巨大而灵活),飞行时则是翼角(机动性极强),进行防御时常用脑后的龙角(保护脖子)和背上的棘刺(保护脊椎),而最末才是通常只用于支撑身体而不够灵活的四肢。

“尖端施法效应”不仅仅对龙类有效,对于其他动物同样影响深远。草食性动物诸如鹿和羊的角通常朝后用于快速保护脆弱的脖子,而掠食性动物诸如列伦和奇鹰的角通常朝前用于发动攻击,就是这种演化效应的具体体现。科学家曾做过实验,将动物的角摘除,发现它们释放魔法的速度会受到显著影响,而对于掠食性动物而言这种印象更为严重,除了施法变慢、它们施法的准星也会受到影响,这也证明了该效应确实和智能相关,它不仅仅可以从生理上辅助自由意识的凝聚,还可以作为准星帮助动物对周围的环境和目标的所在进行定位和预判。基于该效应,智能较高的生物如原人和羽神发明了魔杖,用于辅助自己更加高效地使用魔法(值得一提的是羽神常用的弓箭和长矛也是该效应的受益者)。有学者认为,数学的进步、甚至是枪械的发明也是来源于原人从该效应上得到的启发。


种族生态

-孑遗种效应

龙类种类繁多、体型差距极大,这些大相径庭的动物究竟为何会发展成利益共同体、以相同的种族之名自称,一直是生态学家所好奇的问题。目前学界普遍认同龙类的种族认同感是建立在孑遗种效应之上的。

这里就涉及到龙类的演化历史,以及其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根据化石证据推测,龙类起源于登陆代末期,繁盛于富氧代,并在羽毛代走向了衰落。富氧代顾名思义,即空气中氧气含量普遍比现在更高的地质时代,由于植物比动物登陆更早,野蛮生长的植物在动物统治地面之前就先改造好了整个世界。更高的含氧量让巨型生物的存在成为可能,而丰茂的植物更是为巨型生物的演化提供了基础。因此作为当时最高等的陆地脊椎动物,有鳞类占据了巨型生物的宝座,统治了那个时代。为了成长并支撑庞大的体型,它们除了植食和肉食外还演化出了矿食性,即以无机物为食,并能富集矿物强化自己的骨骼和鳞片。根据化石推测,那时候陆地上最大的有鳞类生物可能比现存最大生物海龙还要庞大。甚至有地质学家通过调查地洲岩层的年代判断,现在的地洲就是当时的巨型有鳞类吞食地层而形成的空洞。

富氧代大量的植物提供了大量的氧气,但同时也消耗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气温连年下降。这对于身体结构尚未发展到产生恒温调节系统的、依然是变温或变恒温的有鳞类动物来说是致命的,实际上,由于体型过大、寿命变长,巨型有鳞类动物的身体结构演化变得相当缓慢。生理演化来不及做到的事,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而自由意识发达的有鳞类自然迎合了“魔法补偿效应”,考古学家在富氧代中末期发现越来越多的碳化有鳞类化石,证明了龙类学会使用火保温和攻击的历史起点。但他们同时也在世界各地的富氧代末期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碳化植物的痕迹,这显示当时发生过为时漫长、范围极广、影响深远的森林大火。科学家推测由于气候寒冷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巨型生物不得不向赤道迁移,生存空间的压缩最终导致了无法避免的生存竞争——那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战争留下的遗迹。

尘埃落定之后,巨型有鳞类走向衰落,演化更为完善的小型恒温动物披羽类和被毛类走上了历史舞台,富氧代结束、世界进入羽毛代。大量植被遭烧毁,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二氧化碳增多,植物和巨龙的时代落幕了,已经无法再负担巨型生物的生存。于是曾经的巨型有鳞类逐渐灭绝、或是演化变小,成为了今天的龙类,据化石统计,存活下来的有鳞类类群仅剩10%至15%。科学家无法判断龙类是否还留有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但至少,那场战争的影响通过基因的形式传承了下来:现今的龙类几乎都背负着曾经毁灭了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原罪,会无意识地避免与同类或同样的有鳞类直接竞争,这便是龙类的“孑遗种效应”。这种效应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种间竞争较弱的个体和物种更容易从那场影响广泛的世界大战中存活下来,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一部分龙类已经拥有了部分智能,它们有意识地回避竞争并使这种行为代代相传最终成为了种群基因的一部分。随着物种的演化和历史的推进,大型龙类的这种本能上的亲切感也逐步扩散到了后世新出现的小型龙类、以及和龙类亲缘关系相近的过渡物种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孑遗种效应并不是绝对的,也并非永远是龙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偶尔,受到生存竞争或是其它原因的压迫,龙类仍会像过去那样引发持续数年的世界大战。有文献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龙族战争便是星历元年结束的灭族战争,距今仅有三千年,这场战争毁灭了许多新生代的龙类和逃过富氧代末期大灭绝的孑遗龙种,以及大量的其它类群的物种,甚至也让人族的文明发展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断层。那是距离现代最近的一次、也是唯一的有少量文献记录的生物大灭绝,并成为了现存所有文明(包括野兽文化)对龙类恐惧、偏见和歧视的根源。而最近的一次则是星历3000年左右发生的龙族内战,包括外观最为神秘诡异的多头龙在内,又有多种孑遗巨龙迎来了迟到的绝灭。

而到了羽毛代末期、人立代初期,这种原始的种族意识在原人出现后又得到了大幅的加强。具体的说,这些新生被毛类对有鳞类的威胁出现在金属的冶炼之后。如果说龙类的成功在于学会使用火,兽类的成功在于学会使用工具,那么原人的成功就在于学会使用金属。对金属矿物的冶炼让原人得到了超越自然界里常规所能获得的武器,也对龙类的生存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龙类,尤其是巨龙类,能够、并且热爱觅食和搜集矿物,因此它们总是将自己的巢穴建在矿脉之上,原人对金属工具和武器的渴求自然而然地加剧了两者的地域和资源冲突。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包括现代),龙类成为了原人文明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龙类开始聚群而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龙类聚群的时间比原人的威胁更早,是源于龙类自身身体会富集金属并热爱搜集矿物的生理特征,每当龙死亡时,它的遗骨和巢穴都会变成新的矿脉,吸引别的龙前来定居,随后越聚越多。无论如何,这些动物因为孑遗种效应和聚群定居现象终于形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社会”,种族的概念也至此形成。

-生态位分化

大部分龙类的社会性极低,但同时龙又是仅次于原人的一种会在特定地点形成大规模集群的动物,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龙的集群现象是由于这些动物对于矿山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而世界上的三大龙类聚居地(自然洲的龙峰山脉、火凤洲的烈焰山脉和艳青洲的龙荒山)均是世界上最富饶的矿山区,这种矿山区和龙聚群区的重叠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对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矿质食物的需求可能促使了大量巨龙的聚群。

由于个体拥有了强大的力量、或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存本领,龙能够在其各自所处的生境中生活得怡然自得,再加上有鳞类动物智能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即使存在聚群,龙类也并没有像原人那样发展出灿烂的文明。相反的,龙的聚群社会结构极为松散、个体之间相互独立,仍存在一定领域性(但相较非聚居区的龙类,其护卫领域的积极性更低、领地也较小)。龙的社会在对资源进行分配时并非像其他智能水平较高的兽族和人族那样利用“社会地位”来进行管理,而是利用更加原始的“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分化”即利用相同或相似资源的物种如果生活在同一个区域,为了回避高强度的竞争压力而演化出的相互改变自身所利用资源的一种生存策略,这种分化并非像“社会地位”那样是有意为之、个体可以改变和争取的,而是通过漫长时间的生物演化、以生理改变为基础来进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青龙、金龙和绿龙均是生活在森林地区的肉草杂食动物,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这三种长龙,可能就会演化出青龙倾向于居住在邻水生境、更爱吃水生动植物,金龙倾向于居住在干燥的土坡和山崖、更爱吃动物,而绿龙倾向于居住在林区、更爱吃植物和树果的现象。这种演化上的改变是以地质年代作为时间单位的,而作为演化树上地位很低、历史漫长、演化速度很慢、物种结构定型较早的类群,龙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样的改变。

这种生态位的分化不仅仅会发生在不同的物种身上,也会发生在同一个物种身上,即个体或家族的生态位改变而导致的“生态型分化”。和通过演化而先天形成的物种生态位分化不同,这种生态型的分化通常是后天习得的。由于龙类个体的庞大和强壮、以及有鳞类普遍的长寿,为了在共同占据优质生境的同时回避同类间的高强度竞争,龙类除了普遍具有领域性外,还发展出了一种基于后天文化的生态型分化。生态型分化通常以家族为单位,部分较为独立的物种甚至会以个体为单位,生活在相邻空间的相同物种,其不同家族和个体对栖息地、食物、和收藏品的喜好都会有所差异。这种现象最常出现在巨龙中,不仅是因为巨龙都是力量强大的顶级掠食者、其同类竞争更加强烈,更是因为巨龙的脑更大、智能较小型龙类更高,因此也更容易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特定的偏好。这种学习行为被原人生态学家称为“习得性生态型分化”,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生活在同一片山区的红龙,不同的个体会喜欢收藏不同的矿物,一些是金币、而另一些则可能是宝石和金属矿石等等。

巨龙类的“习得性生态型分化”不仅让它们能够更好的和同类相处,有时候也可以作为生态位分化的补偿策略而用于和其他种类的巨龙共存。相比小型龙类,巨龙类的迁移能力要强得多,偶尔便会出现一头巨龙迁移到距离原生地过于遥远甚至是过去没有这种巨龙生活的地方的情况。当一只龙类通过迁移扩散到其他地方,由于其物种没有和当地的原生巨龙进行过漫长时间的生态位演化,就可能因为利用相同资源而与当地巨龙产生冲突。这时候,“习得性生态型分化”就会发挥作用了,为避免因利用相同资源而引发的高强度竞争压力,巨龙就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邻居。

-共生关系

龙与龙的关系并非只有竞争和忍让,合作共赢策略也是构成龙类社会的一个主要根基。这种生存策略通常体现在大型龙类与小型龙类之间,例如巨龙与蛇蜥之间。大部分大型龙类都会搜集矿物作为休眠期间的食物储备,有时候也会通过掠夺原人搜集到更值钱的东西,例如金币和宝石。为了保护自己的收藏不被窃走和破坏,以及在休眠期间保障自身的安全,大型龙类需要其他动物为自己放哨和清除巢穴里的破坏者;而小型龙类由于生得多又极少育幼,幼崽的存活率很低,也需要一个稳定的、能够成长至成年的觅食场和庇护所。出于龙类普遍拥有的孑遗种效应和朴素的种族意识,大型龙类和小型龙类便形成了合作共生关系,大型龙为小型龙提供火源、庇护所和食物,而小型龙就是龙穴的守门人。很多时候,大型龙甚至会主动寻找小型龙加入自己的巢穴,而小型龙也会主动寻找大型龙以求庇护。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龙类的共生关系是在人立代中期原人对巨龙类的威胁增大之后才基于种族意识而建立起来的。但最新的研究发现,会对龙穴产生威胁的远远不止原人冒险者。虽然通常来说,恒温动物由于体能增强了,可以更多地捕食能量转化效率更高的肉类、也能更广泛地迁移去寻找富饶的植被,不再需要通过觅食不能动的矿石来获取能量,因此大部分恒温动物都失去了消化矿物的能力。但仍有一部分较为原始的小型穴居兽类如穴狼科和部分鼠类尚未退化掉觅食矿物的习性,这显示了在过去,保留着矿食能力的小型穴居兽类可能还会更多。因此,大型龙类也许从羽毛代开始,就和小型龙类形成了共生关系,以抵御龙穴内无处不在的窃贼。

除此之外,对富氧代化石的研究还提供了大龙与小龙共生关系起源的另一个可能性。科学家发现,相比成年大型龙,幼年大型龙的化石周围通常会有更多的小型龙聚集,而对现存龙类的生态观察也发现,如果龙穴内存在幼年大型龙,那么该龙穴内的小型龙数量也会比其他龙穴多。科学家们无法也不敢用大型龙做对照实验,无法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只能推测,尽管大型龙通常很难生病、其对疾病和病菌的免疫能力极强,但是这种免疫能力很可能是后天获得的(例如通过富集矿质食物中的金属离子而获得),幼年大型龙由于尚还幼小、金属富集不足而不具备成年龙的免疫力,因此龙穴内的食物残渣和粪便中滋生的病菌可能会对幼龙造成致命的危害。而富氧代是龙类盛行的时代,穴居的小型龙类混迹于龙穴中,以大型龙类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残渣为食,这无意中减少了大型龙幼崽的患病几率,因而逐渐被大型龙所接受,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共生关系。这个推测被称为“幼龙共生假说”,这个发现说明大龙与小龙的共生关系可能比人们以往想象的都要早得多,而这种共生关系甚至可能是龙类种族意识的起源之一,而非结果。

拟态是大龙与小龙的共生关系中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也是“幼龙共生假说”的有力证据。对富氧代的化石研究表明,有许多穴居小型龙类的外貌看起来和大型龙类的幼崽十分相似,这明显是一种“幼型拟态现象”,即一种弱小的、不育幼的生物会模仿另一种强大的、育幼行为强的生物的幼体形态,以欺骗掠食者使其不敢随意招惹幼崽从而激怒父母,并且还能欺骗强大的生物从而获得“父母”的庇护。龙类中仍然现存有不少“幼型拟态现象”,如火飞蜥长相酷似红龙的幼崽、水蛇长龙长相酷似青龙的幼崽、木翔蛇长相酷似绿龙的幼崽。按照人们最初的判断,如果共生关系出现在孑遗种效应和种族意识建立之后,那么小型龙的幼型拟态就只是为了获得欺骗掠食者的好处。但是实际上,即使环境中并没有小型龙的天敌,幼型拟态现象依然存在,而在孑遗种效应建立之前的富氧代,幼型拟态现象更是大行其道。这就证明了也许一开始并不是大型龙出于保护矿食的理由饲养并引进了小型龙,而是小型龙先侵入了大型龙的地盘并逐渐证明了自身的价值,最终两者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


种族文化

-社会体制

如上所述,龙类虽然没有文明,但是具有基础的、松散的社会和文化形式,即原始道德和原始信仰。上述提到,出于历史遗留,龙类大多具有避免和其他龙类拼死相争的本能,但本能毕竟难以约束所有的行为,尤其是那些足以成为战争导火索的、偶然的、激烈的行为。因此,原始道德的出现成为了必然。没有人知道道德到底发源于什么时候,只知道这种道德观的内容和孑遗种效应十分相似,甚至完全有可能是随着孑遗种效应而产生的,即龙类会尽力避免与其他龙类产生大规模的生存竞争和流血冲突,以及大型龙类和小型龙类间需要相互提供庇护和帮助。和基因水平的孑遗种效应不同的是,道德观不仅仅是生理水平的避让和分化,而是和智能相关,即除非有生死相搏的必要,龙类会有意识的回避会造成严重伤亡后果的纷争,而这种道德意识可能也是个体水平的“习得性生态型分化”产生的基础。

有了统一的道德观,下一步自然就是社会体制的建立。由于龙类个体能力过强并不需要社会分工带来的好处、以及智能水平所限,龙族的社会结构非常简单,几乎没有地位和阶级的概念。但是为了保留和巩固原始的道德观对个体生存带来的好处,龙族仍然需要一个执法者来对同族间的争斗进行管理,也即是普遍所称的“族王”。一般而言,每个龙类聚居区都会有特定的龙王进行管理,而由于龙的迁移能力普遍较强,因此这个龙王通常都是一个。但随着原人的崛起,这个文明物种对龙类的威胁渐渐超过了其他野兽的总和,因此为了更有效、更集中、更全面地应对原人对龙造成的影响,龙族的权利体系逐渐变成了一个族王管理所有聚居区并负责和外族交涉,而每个聚居区又有主管者的形式。

由于龙类普遍缺乏社会性和协作性,龙王的诞生也通常不是通过争斗而得来,而是通过战争选拔的。正如上文提到,龙的道德观起源于族内战争,龙的社会体制的完善也起源于族外战争,而龙类的战争一旦开场往往会演变成大规模的死亡甚至灭绝,因此个体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其对物种灭绝和普世道德观的态度,对其是否能继任族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龙族只会选举巨龙类(即顶级掠食者)的个体作为族王,大多数情况下,龙族都会选择体型庞大、强壮有力的个体作为族王,并且成为族王的个体一般都会具有绝大多数龙类都不拥有的社会性和协作性。

-语言文字

龙族最常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建立在动物语的基础上、稍复杂一些的意识语言。意识语言即利用自由意识在不同物种间的高度保守性来传达自己意思的语言,动物语便是最简单、最原始、最普世的意识语言。这种语言类似于简单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符号,其含义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是相通的,只不过意识语言的保守性还要更高。相比复杂的、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用自由意识表达自己的意思既简单又快速,甚至有时候比肢体语言还要简洁,对情感思维简单的龙类而言是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沟通方式。而且对于物种繁多种类多样的龙族来说,使用意识语言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动物可能会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失去听力、视力甚至嗅觉和发声器官(实际上这些情况在现存的龙类身上均存在,而在远古时期很可能会更多),但是没有动物会失去自由意识,因此使用自由意识来交流,永远都有效。

和其他类型的语言一样,意识语言也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才能使用,但它的普适性在于,任何一个有自由意识的生物不需要通过学习(或者只需要一点行为上的线索)就能听懂。动物语的名称含义便是“只要是动物便能明白的语言”,尽管这种语言实质上非常简单粗糙,只能传达极少量的意思,诸如方位、物种、攻击性、对物品的描述、简单的情绪和欲望等。在此基础上,龙类加入了一些基于孑遗种效应、信仰和原始道德观的内容,使之成为了一种更适合龙类使用的语言,即是“龙语”。通常情况下,龙语都是由扩散能力较强、智力水平也较高的大型龙类完善并发扬的,不同的大型龙物种所学习的龙语可能有细微的、类似于“方言”的差异。而小型龙的龙语则是学习自共生的大型龙,因此龙甚至可以通过小型龙的语言习惯判断它是与什么物种共生的。

这就出现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由于龙语本质上只是比动物语略复杂的意识语言,因此其他非龙类的物种仍可能听懂其中的部分内容;而其他物种的语言尽管不属于意识语言,通常是基于习性文化等发展出的更具有特异性的声音语言甚至气味语言等,但由于动物普遍存在自由意识以及自由意识在表达情绪上具有一定保守性,因此其他物种在使用自身语言时仍有可能无意识地触动自由意识而被对自由意识极为敏感的巨龙类接收到——这就造成尽管语言不同,其他物种却有可能与巨龙类做简单的交流的情况。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许多文化的传说里,实质上不太聪明的龙类会被视为“通晓万物之言”的智慧象征的原因。

除了语言,龙族还拥有文字的传承,尽管这种文字系统和意识语言一样简单原始。龙类的文字属于图画文字,比兽类的象形文字更加原始,传递信息的效率更是远不如原人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图画文字是最原始的文字之一,其特点是用一整个图画表达全部的意思,而不能像象形文字和更高级的文字一样拆分成一个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和字符,也没有固定的语法。因此,龙族的文字并不会被成为“龙文”,而是被称为“龙图”或“龙画”,通常以壁画的形式展现,通过大型龙的育幼学习和小型龙的共生学习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龙族的文字和其语言有密切的联系,尽管原人的语言学家很难研究出其中具体的规律,但对废弃龙穴中的壁画的研究揭示了龙图可能是将意识语言文字化的结果,阅读龙图是能够引起自由意识波动的。换句话说,龙图具有一定自由意识层面的保守性和普适性,龙类对龙图的书写和阅读甚至可能也是魔法的一种形式。而对魔法阵的研究更是明确了这一观点,魔法阵本质上是一种介于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之间的文字系统,其中相当一部分最具普适性和保守性的符号都可以在龙图中找到踪迹。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龙类有意识地研究和凝练自己的语言,它们也许会成为优秀且高效的符号学家和魔法阵学家。

-仪式化斗争

龙族有道德观、有执法者、有语言,但这并不是说这个种族内就是和平而没有争端的,恰恰相反,由于龙类在矿山地区广泛存在的聚群现象,龙族内部的争斗可以说比生存竞争激烈的兽类还要常见,只是又和原人国家间为了争夺资源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战争不同,那是一种经过了仪式化演化的争斗方式。“仪式化斗争”即动物为了避免高强度的、不必要的、会严重降低个体生存能力或是直接影响种群生存的直接斗争,而演化出的一种包含特殊行为、具有特殊规则的行为模式。和大多数动物直接将斗争演变为其他仪式化行为(如鸟类的斗歌斗舞、兽类的威吓)的方式不同,其他动物的仪式化斗争通常都是面向物种内部的,是一种化解种内竞争的方式,而龙类具有广泛的聚群习性,仪式化斗争往往是表现在种间的。

从表面上看,龙类的斗争是相当强烈而暴力的,由于语言、智能、情绪表达、社会性、肢体语言等多种动物个体之间相处能力的低下,龙类很难像其他动物那样通过简单的动作和语句来化解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由于个体力量强大而导致的无畏与高傲的脾性,大型龙类也很少会主动向其他个体尤其是其他物种示弱。因此,龙类之间遭遇冲突,往往会直接打起来、演变成斗争行为。但另一方面,由于生态位分化和习得性生态型分化的存在,会引起龙类直接冲突的又往往不是严重到不可调和的生存竞争。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龙类演化出了一种以斗争本身作为仪式化的斗争行为,即通过低强度、不致命的斗争行为作为表达和发泄情绪的方式,以避免更高强度的斗争。这种低强度的斗争行为包括仪式化威吓、仪式化肢体冲突和仪式化魔法冲突,一般对于体型差距较大的物种,仪式化斗争只会进行到威吓,而对于体型差不多的物种,就可能演变为后两者。

那么,既然仪式化行为也同为斗争行为而没有演变成其他类型的行为,龙类又是如何将斗争行为限定在仪式化的程度呢?由于不同的物种其生理结构、行为模式、情绪和思维、甚至智力和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而龙的种类又过于繁杂、涵盖了演化树上自水生类分家的四足目有鳞类和六足目有鳞类中的几乎所有类群,通过演化来发展出一种用于种间斗争的普适仪式化行为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自由意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自由意识的起源比类群分化要早得多,其本质和运用方式在所有动物类群中都是相对保守的,而龙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都保留着自身自由意识水平普遍比其他动物更强的特性,因此,龙类斗争的仪式化是通过自由意识来达到的。这可以说是一种行为和文化上的“魔法补偿效应”,龙类发明出了一种特殊的魔法(也可能是一种语言),用于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仪式化的、无害的,并且在使用这种魔法的时候无论自身还是对方的力量和反应都会收到压制,进而避免双方都进入真正的猎杀状态。

而如果两只龙类(尤其是不同的物种)在日常争斗中解除了仪式化魔法,从低强度斗争变为高强度斗争,这时,为避免斗争行为继续升级成为死斗甚至不同物种间的大规模冲突,执法者就会派上用场。由于小型龙类破坏力不足,其斗争行为的强度通常也较低,而高强度斗争行为通常出现在不同种类的巨龙之间,所以龙族在选举执法者时也会倾向于选择个体力量足够强大的巨龙类。

-传说信仰

作为变温动物,龙族普遍信仰火神,和许多文化不同的是,龙由于在很早就学会了使用火,太阳对于龙来说是火神创造的奇迹,而非像很多文化里那样、火是太阳神赐予人间的工具。关于火神,龙族有一个不知从何时流传下来的传说,龙认为世界上最早是没有太阳存在的,天地间只有寒冷和黑暗,冷血动物只能躲在山洞的深处汲取大地的温度,几乎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后来,一头巨龙发明了火,火焰的存在让龙类摆脱了大地的限制,在外界走得更远。但是那样还远远不够,火焰只能照亮、照热很小一片范围,而巨龙发现越高、越大、越亮的火才能照亮更宽广的领地、才能让更多的龙都享受到温暖,于是巨龙向天空飞去,飞到很高很高、再也无法继续上升的地方,它将自己的身躯点燃挂在天穹上,成为了今天的太阳。

随着文化的发展,火神的传说也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也有说法是火龙神并非口吐火焰而是天生长着燃烧火焰的双翼,它飞到天穹上将一片翅膀撕下来挂在上面,形成了太阳,而等到太阳落下、它想要撕下另一片翅膀照亮一天的另一半时间时,却因为只有一片翅膀而飞得不够高只能挂在半路,形成了月亮。而这第二片翅膀徒有光亮而没有温度,则是预示断了双翅的火神从此陨落,作为世界上所有冷血动物的守护神而失去了生命。

有趣的是,龙族文化里的火神形象是不断变化的,从古至今,一些龙会在自己的巢穴里、在坚硬的岩石上用壁画的形式刻画出属于它们自己的传说。尽管故事内容基本一致,故事的主角也都是龙型的巨大生物,但那只生物的外观却时常发生一些变化。科学家推测龙族可能会倾向于把当时存在的体型最大的飞行龙类作为火神的象征,所以随着巨龙时代的殒没、巨型龙类陆续灭绝,火神的外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而火神的传说也渐渐地由最初的化身为太阳,变成了现在的更加悲伤的版本。现存版本的火龙神,自然就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飞行龙类黑龙。

-财宝

正如上文所提到,许多大型龙类都有囤积矿质食物的习性,进而演化出了有意识的搜集癖。通常而言,龙类搜集的都是矿质食物,以此作为休眠期间的食物来源、以及求偶的重要砝码。科学家们尚不清楚龙类是否具备鉴定和审美的概念,但有证据表明龙类对矿物拥有一定的分类鉴别能力,它们通常会将品质更高、更绚丽、更稀有的矿物置于龙穴中更靠近中央的位置,而将品质更差的矿物随意堆放在巢穴里——尽管这种鉴别能力很可能只是基于矿物的味道和常见与否。

除了矿物,大型龙类的搜集癖甚至还会扩散到其他物品上,许多龙类不单会收集矿石,而是还会收集其他能够充当矿质食物的东西(甚至有时候收集的东西根本就不是食物)。除最常见的金币外,珊瑚、珍珠和贝类、雕塑、武器装备、建材、化石、书籍、乃至皮革和塑料都有可能成为龙类的收藏品,冒险者们甚至见过一个最有个性的收藏:一头红龙的巢穴里全是汽车。生态学家认为龙类收藏品如此丰富多彩的现象可能是“习得性生态型分化”所造成的,为了避免个体之间竞争相同的矿物收藏而引发冲突,龙类扩展了自己的喜好。

龙类的收藏品积累过程是漫长的,并充斥着暴力、血腥和灾难。大部分情况下龙类会自己开采矿山以获得财宝,但随着原人和羽神文明的兴起,龙类对新出现的人工产物(包括冶炼后的金属制品、打磨后的矿物宝石、以及其他人工合成的产物)也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劫掠商队甚至村庄和小型城市逐渐成为了龙类获得收藏品的一个途径,而龙类热爱矿物和宝藏的习性也让它们成为了原人采矿和冒险的目标,这严重加剧了大型龙类和文明物种之间的冲突,也是如今原人不再像原始社会(包括土著原人和兽类的社会)那样将龙作为展现自然伟力和恐怖的神明予以崇拜,而是会将其视作害兽的重要原因。这种严重的冲突在原人发明出威力强大的火炮后逐渐得到了控制。

虽然龙类在采矿时获得的通常都是自己喜爱的矿物,但是当其劫掠商队和城市、索取走的物品自然就不会全是自己所钟爱的类型。随着这些意外财富的积累,由于不同个体喜爱的收藏品类型存在分化现象,龙类社会发展出了一种极为原始的物物交换商业模式。但这种商业原始到不涉及市场价值,仅考虑个体对物品的定价,即只要参与交换的两只龙主观认为交换合理,交易即可成立,而无关交换的物品在客观上是否等价。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一头龙喜爱建材而对宝石没有兴趣,那么另一头龙甚至可以用普通的钢筋换走这头龙意外获得的稀有宝石。当然,这种物物交换仅存在于龙族内部,且常见于聚居区,由于龙类将其他物种均视为食物,其掠食性的态度以及和原人的冲突让这些动物对其他物种极为不信任,其他物种只有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和龙类进行交易。

由于收藏品和休眠期的饮食、繁殖甚至个人爱好息息相关,龙族非常看重自己的收藏。如果收藏品遭到损坏,龙类会表现出悲伤的情绪;而如果宝贝被擅闯的不速之客拿走,它们则是会勃然大怒。曾有龙在巢穴遭窃后愤然把周围好几座山头其他动物的村庄部落都毁灭殆尽的先例。为了保护自己喜爱的物品不会被自身的重量压坏、或是因时间流逝而生锈腐坏,也是为了防止财宝被其他动物窃走,龙类会在自己最重视、最珍贵的收藏品上施加一种几乎只有巨龙类可以使用的魔法,冒险者们称之为“绝对保护”。这个魔法的原理是将自身的自由意识分一部分到物品上,以帮助物品抵御外界的冲击和破坏,且能通过自由意识与自身的联系判断物品的位置。因此几乎只有自由意识总量本就庞大无比的巨龙类才能做到,而即便是巨龙,也只能在少数的、最喜爱的物品上施加这样的魔法。

为了在巨龙外出或休眠时更好地保护巢穴,魔法陷阱便成为了龙穴的标配。正如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龙是天生的魔法阵专家,它们将驱逐入侵者的龙图刻在巢穴的入口,就能一定程度上起到防御的作用。当共生的小型龙类不足以抵御强大的入侵者时(例如原人冒险者),这种原始的魔法阵可能让入侵者产生不安的情绪甚至是幻觉,以驱逐它们。而一些更精致的龙则会修改龙图,使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魔法阵效力,其功能更加高效,甚至还能制造出能够发射火焰、闪电等攻击性魔法的陷阱。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關於族王的敘述超萌的啦www
把擁有權力的弔詭性描述得超級勞碌兼苦命的www

卿卿我我超棒的(哎你
「你到底是誰?」巨狼芬利斯咆哮著問道。
「你知道我是約書亞,」一直以來化身為小孩的救主逐漸消失在光中,他的聲音仍在空氣中迴盪,「不管我是誰,我是你和伊利諾的朋友,這點永不改變。」
——賓根的約翰,耶穌與伊利諾人之祖芬利斯的對話,《伊利諾村的起源故事》,主後十二世紀。

TOP


回复 2# 狼狗傑

那段叙述就是用来卖萌的被发现了WWWWWWWWWW(哎你?!
是说当官(?)的几大好处,有吃有喝有钱有特权不愁mate,如果把这些都扔掉或者大部分扔掉只保留一点点同时还要求多做事呢WWWWWWWW(不
反正我看我的班长大人平时各种苦命的,只有在评奖学金的时候可以多加分比较happy(炸!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這個的更新我看是真的沒看過,覺得有點陌生WWWWW
好奇蜥蜴屬於哪種?蛇龍還是走龍??

我覺得你很可以把大型龍育幼的方面跟原人一比WWWWWWW

你的龍感覺上多數都是群居的,跟多數獨居的地球爬蟲類很不一樣WWWW

其實我很好奇龍眠的龍是突然感覺到自己快龍眠了趕緊去睡覺,還是能規劃決定現在狀態不好,差不多是時候龍眠一下了而進行龍眠的呢?還是更可怕的彷彿網路掉線一樣直接斷線?!

尖端施法效應是不是表示龍的尖刺直到末端都是有知覺的?!

地洲就是当时的巨型有鳞类吞食地层而形成的空洞。

這些東西不絕種真的是會把星球吃光啊!!!然後全部變成熵放到宇宙去.....
被生物吃光的星球也太可怕!!!!!!這些生物顯然不只佔據地殼啊

穴居的小型龙类混迹于龙穴中,以大型龙类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残渣为食,这无意中减少了大型龙幼崽的患病几率

小龍來打掃+吃屎WWWWWWWWWWWWWW

靈魂拷問:動物怎麼消化礦物的呢?

快把萌燦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回复 4#  @紅峽青燦

竟然没有看过吗!你当时还说“要投稿吗写那么多”(X)WWWWWWWWW
蜥蜴是小型走龙,有发达的四肢!(?)
巨型龙的繁殖就是很接近人的,极端K对策(甚至比人更K)WWWWWWWWWW
地球爬虫类也有很多种啊,龙当然和小型蜥蜴不一样,原型是大型的象龟、科莫多巨蜥和鳄鱼一类(而且也因为体型和生境的关系,集群比这些还更普遍)
所以想象一下满池塘的尼罗鳄集群,是不是就比较好理解了?WWWWWWWWWWWW
龙的群居也是倾向于鳄鱼的集群式群居,不是真正的社会性群居,演化程度高点的比如喙龙和兽龙就比较社会性了WWWWWWWWW
龙眠的话,各种情况都有,大部分情况都是感觉要睡了于是就缩回去睡,老年的有可能会出现突然掉线的情况WWWWWWW
尖刺不是有知觉哦,而是自由意识会本能地吸附在体表,所以自然就会很容易富集在尖端,就跟电荷会往尖端富集的尖端放电效应类似(?)
这个过程和尖刺本身有没有知觉无关,所以才可以以此发明魔杖一类的东西WWWWWWWWWW
不过考虑到自由意识本身又是有触觉的,所以自由意识富集于尖刺,你还是可以说尖刺有感觉(?)
龙吃土,有没有让你回想起Minecraft生物风化作用的恐怖?(?)WWWWWWWWWWWWWWW
至于怎么消化嘛……搞一条氧化矿物离子化单质化生成ATP的通路就行了!(?)WWWWWWWWWWWW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我那時就是這樣吐槽但最後竟然也沒有看WWWWWWWWWWWWWWWW

老年掉線!!!!我本來是隨便想想的,竟然真的會老年掉線WWWWWWWWWWWW

我說的尖刺有感覺是指龍能不能感覺到自己的尖刺尖端位置,在看不到的情況下,就是類似體感覺的身體意識,
不需要去看也能知道手在左邊離自己多進的那種感覺,但手畢竟是有神經,龍的翅膀和尾部也可以像手一樣理解,
但尖刺呢?尖刺外面雖然有自由意識,但尖刺內部是沒有神經的吧?這怎麼描述呢.....感覺像開車?
你知道你的車頭大概在哪裡,但這是因為妳能往前看+反覆練習,我好奇的是龍能不能不需要用眼睛確認+練習就直接知道尖刺的長度和所在的維度?

那個太恐怖了!害我做惡夢,等你今天出現在聊天室我一定要跟你說!!!!

搞一条氧化矿物离子化单质化生成ATP的通路

你讓我想投稿了

快把萌燦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消化矿物是这么消化的吗?!我一直以为龙吃矿物不是为了获取养分,而是为了补充身体中缺乏的元素,顺便施展一下龙法冶金(X)提纯金属增强一下身体
还有……吃石头的龙真的不是什么神奇的硅基生命吗?!
感觉金属离子单质化最后会非常麻烦……会在细胞里堆积大量金属结晶,最后把细胞完全变成铁球……
等等……这不会就是龙种用金属补强补强自身骨骼的过程吧?!
既能得到能量,又能得到金属,一举两得
野兔平原的小小土丘上,从地洞里走出的白兔梳了梳耳朵。睁大黑色的双眼,眺望着远天的日出。

TOP


哈哈!厄特森!
我已經做了一個假研究來說明龍是怎麼吃金屬的了WWWWWWWWWWWWWW
雖然這個研究並沒有研究到核心金屬怎麼產生能量的,但那是下一篇研究要做的,不要一次發完了

下一步就是探討金屬的代謝了WWWWWWWWWWWWWWWWW

快把萌燦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20-1-20 11:24 编辑
回复 6#  @紅峽青燦

如果是说能不能感觉到尖刺尖端的话,那就是可以感觉到的
就算尖刺内部没有神经,但是自由意识是外周神经啊WWWWWWWWW
熟练者除了可以感觉到体表最致密的一层,还可以感觉到扩散在空气中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会飞的动物(擅长风魔法)可以看到气流WWWWWWW
让我想想这种触觉应该叫什么……灵感?(?)WWWWWWWWWWW


回复 7#  @厄特森

没错食矿的矿就是食物!不是药片,是能吃饱的那种!(?)WWWWWWWWWW
至于硅基生命嘛……没准这些动物尽都是些复合型的,毕竟自由意识明明作为细胞,却好多类型的分子都可以吸附运输(X)WWWWWWWWW
或者自由意识的部分也可以考虑利用氧来相互勾搭,突然发现魔法利用的外物分子蛮多都是氧化物的(X)
对哦,金属结晶会堆积在特定的细胞里,就像脂肪细胞一样,石……石细胞,真正的石细胞(X)然后用不上的或者吃多的排出喂宠物(不对)
人吃龙不仅有重金属中毒的危险,还磕牙啊(X)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