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25-3-21 12:15 编辑
好久没写设定了,种族设定都还没写完啊!赶紧摸了,九个种族,还剩三个没写(X)
写到中间察觉到,白羽说得对,他的老哥真的是个怪物!(炸




鸟族是对四足纲披羽目动物的统称,且在日常语境中,仅有这些动物会被称呼为“鸟”或“鸟类”。鸟族是种族分类法中仅有的两个单系群之一(另一个是原人为将自己的分类地位独立出来而使用的“人族”)。其它分类的动物,即使长相相似、也身披羽毛,但一般不被称为鸟,如六足披羽目会被称呼为“鹫”。鸟族(主要指飞鸟亚目)是唯一一个可以完全不借助魔法就完成飞行运动全过程的类群,它们在减重、低耗、降阻等方面的适应和特化,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即使是在较为原始的陆鸟亚目身上,也能看到鸟类为了更好地飞上蓝天进行的种种努力。这些特化也使鸟族得以突破飞龙给予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夺走了中小型飞行动物的生态位。


- 系统分类和演化

- 形态分类

鸟类按照形态和习性特征分为四个大的生活型,即猛鸟、水鸟、凤鸟和林鸟。猛鸟包含原始的奇鸟科、足鸟科和飞鸟亚目中更进化的爪鸟科,均为体型较大、喙尖爪利、性情凶猛的掠食性动物;水鸟为习性和水域关系密切的鸟类,多以鱼类或水草为食,擅长游泳或涉水,并多数具有长距离迁徙的习性;凤鸟为喙尖长、体色艳丽的中小型食虫鸟类,长有漂亮的顶冠和尾羽(或尾上/下覆羽),演化地位和生活习性上和林鸟类高度相似,但由于朝凤国对双头凤的信仰而被提出作为一种独立的生活型;林鸟则是物种最多的一个类群,也是适应力最广的类群,大多为近地面活动,为食虫或是植食的小型鸟类,没有艳丽的羽色和独特的生境。

值得一提的是,对鸟类、尤其是擅长高空飞行的大型鸟类,羽神的认识和研究相比原人要深入许多。就像羽神会用大量的词汇形容日光的颜色和云朵的形状一样,他们对大型飞鸟也有相当多的称谓。羽神称鸟之食人者为鹫、鸟之善猎者为鹰、鸟之迅捷者为隼、鸟之聪慧者为鸢、鸟之庞大者为鵟、鸟之善游者为鸭、鸟之高飞者为鹤、鸟之远飞者为鸥,如此等等。羽神和原人文化交流密切后,这些分类方式也被慢慢融合进原人文化里,如对鸢、鵟、鹤等动物的称呼。

- 演化历史

四足披羽目起源时间和被毛目接近,均为富氧代末期和羽毛代初期的古龙战争前后。现今学界普遍认为,鸟族起源于四足有鳞目喙龙科,主要是羽龙属一支,即具有强壮前肢和发达羽毛的类群。目前认为可以作为龙类和鸟类分界线的物种为生活在富氧代晚期、羽毛代初期的“锐角鸟”,这也是一种集完全喙质化吻部和壮硕且灵活前肢的动物。前者吻部喙质化是喙龙科及其后裔鸟类的典型特征,源于喙龙作为中小体型灵敏型掠食者的需要,其吻部由硬而轻的特化鳞片聚合结构(即角质喙)包裹,能够在保留足够高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重量以保证头部能够灵活地进行攻击。这个演化历程和六足类有鳞类在向中小型掠食者演化时也出现了吻部喙化的龙鸟科如出一辙,而同为四足有鳞目的驰龙类在小型化、灵活化时也出现了吻部喙化的趋势(如驰面龙、刀背龙的尖喙状吻部)。后者前肢壮硕灵活则是羽龙属的特征,该属喙部变得更小更短但更尖锐、同时前肢较该科其他属更灵活更强壮,并且覆盖有更多更厚的羽毛,这些特征进一步增强了羽龙属的捕猎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这双强壮有力且灵活的前肢,也成为了喙龙向鸟类演化的基石。

最早的、可以被称呼为“鸟”的物种出现在富氧代末期,为一类保留着部分有鳞类特征、同时几乎全身覆盖羽毛的动物,它们的直系后裔存活至今,因其和鸟类相同的外观和酷似龙类的大角而被人们称为“奇鸟”。奇鸟类的体型介于喙龙类和大型鸟之间,身体大部分被羽毛覆盖,体温恒定,具有远胜于变温龙类的适应能力,因此得以在古龙战争时期和龙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和同样发展出了恒温能力的四足被毛类先祖(如毛祖)、六足羽毛类先祖(如始祖鹫)一样,在巨龙因古龙战争逐渐式微时,抢占了原本属于龙的生态位,迅速崛起,带来了羽毛代初期的披羽类和被毛类物种大爆发、并奠定了现今生物圈的物种组成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和奇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足鸟类,因其原始的外观和似龙的行为有时候也会被称为“祖鸟”,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现生鸟类的直系先祖,而是奇鸟类向四足地行生活演化的盲支,由前肢和锐角鸟一样粗壮的原始奇鸟类(尾奇属)分支演化而来。这条支系的外观介于奇鸟和麒麟之间,体型较大、体态低伏,拥有很强的四肢肌肉、翅膀保留利爪,还有用于保持奔跑平衡的又粗又长的尾巴、以及大而有力的颚。足鸟类具有比大部分奇鸟更强的奔跑能力,而其飞行行为和鹫类或翼龙类更相似,需要助跑和魔法的辅助。

大部分鸟类真正的直系先祖是奇鸟类中的角奇属,其体态高挑、翅膀和飞鸟亚目更接近并退化掉了爪子,后腿细而有弹性、拥有更强的跳跃能力,尾巴退化以减重,喙也变得更小。这些动物相比足鸟类更轻盈,也拥有更强的飞行能力,尽管大部分角奇起飞仍然需要魔法辅助,但已相比其他飞行动物更加灵活和敏捷。飞鸟亚目在角奇属的基础上退化掉了用于辅助使出魔法的大角,进一步缩小体型、减轻重量并最终获得了可以完全不依靠魔法即可原地升空的飞行能力,成为了普遍称呼的“鸟”,并在和中小型飞行掠食动物(如飞蜥龙)的竞争中成功站稳了脚跟,而足鸟类则在和六足鹫类对空陆两栖中型掠食动物的生态位竞争中几近灭绝。


- 种族生理

- 魔法退化

作为恒温动物,鸟的基础代谢率相比变温的龙类要高很多,感官能力也更敏锐,日常对自由意识的消耗更高、保持的自由意识总量也比同体型的龙类更少。于是,为了竞争飞行掠食者的生态位,鸟类只能寻找一条和魔法能力较强的龙类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就是“魔法补偿效应”的反面,通过身体结构演化替代魔法可以实现的功能,以达到降低能耗、增强特定结构特定功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效果。可以说,鸟族的魔法能力普遍不如龙类,和其他动物类群比起来,擅长使用魔法的鸟类占整个类群的比例也很小,甚至许多小型鸟类的魔法能力不如同体型的被毛类动物(如鼠骑),并且越是进化、越是擅长飞行的鸟,其魔法能力也往往越差。

有趣的是,尽管在魔法分类学上,绝大部分飞鸟都会被分类在风系,但实际上真正善于控制气流的鸟类比例相比其他飞行动物要低得多。比起直接控制气流以辅助自身飞行,鸟类更倾向于将自由意识放在对环境、对气流的感知上,它们更擅长利用自然界中已存在的气流环境,而不是自己制造。相比起来,飞鸟类之外,巨型动物(如龙类)就更倾向于自己制造上升气流以辅助升空,大型动物(如鹫类或羽神)则更倾向于在身后制造急流、提升自己的速度为翅膀提供更多升力辅助飞行,而小型动物(如原始的球鸟类)则善于用风魔法使自身飘浮;飞鸟类中也只有少数一些掠食性鸟类(如鹰类)会使用旋风对自己加速以辅助狩猎。这种倾向不仅基于鸟类自由意识存量较少,也和鸟类的生态位相关:绝大部分鸟类活跃在近地面,尤其以森林、山谷等地形为多,这些地方的自然风环境本就复杂多变,相比起顺从,使用自身力量抗拒自然风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而鸟类恰恰又缺乏富余的自由意识,因此控制气流只会得不偿失,这项大多飞行动物都擅长的技术也就被鸟类抛弃了。

- 飞行特化

鸟的身体充分展现了魔法演化和生理结构演化之间的博弈。最典型的特化特征便是鸟类的翅型。对于自由意识充足的龙类,其翅膀常具有宽阔的翼面和能弯曲成伞型的柔韧性,这种翅型具有很强的接纳气流和利用气流进行驱动的能力,配合上龙类使用风系魔法辅助飞行的行为,能够提供强大的负重能力,同时将魔法的辅助效果最大化。相对的,鸟类的翅膀就较为扁平,重量很轻,羽毛更具流线型,其气动外形更适合通过切割空气的方式产生升力,负荷能力较弱,但胜在不需要魔法的辅助,能耗较低。这种翅型差异体现了鸟类在飞行特化方面和龙类的差异之处,即龙类更看重负重能力和依靠自身魔法改变环境,鸟类则更追求轻便和对环境的适应力。

其他特化结构也展现了鸟类的这种演化倾向。和鸟类的共同先祖奇鸟类相比,飞鸟们从头到脚都为减重做出了特化,包括角退化、牙齿退化、骨骼空心气质化、飞行以外的肌肉减少(如腿部)、尾部退化、部分骨骼(如脊椎骨骼)愈合成整体并缩短等。其中,气质骨结构和骨骼愈合是飞行龙类身上也存在的特化特征,而其他的减重特化则多为鸟类独有。这些特化,尤其是角、牙齿、尾巴的退化,在减重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鸟类进攻和保卫自己的能力。轻量、缺乏魔法、适应气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意味着鸟类在演化过程中早已放弃了大型和巨型动物的生态位,专注于竞争中小型飞行动物的生态位。

- 气囊结构

鸟类和许多飞行龙类一样,肺部特化出了气囊的结构,可以极大地增加单次呼吸获取氧气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鸟和龙尽管在双呼吸系统上存在趋同演化,但整个呼吸系统(包括胸腔)的结构却有一些差别。鸟类具有特殊的鸟胸结构,即胸骨极为发达且向外突出,形成了垂直于体腔的宽大骨板形状,用于附着胸肌,以支撑动物的飞行,这块骨头也被称为“鸟骨突”。但在龙类身上并没有这样的结构。对四足龙类而言,其胸肌主要附着于肋骨上,而六足龙类则拥有板状的肋骨板结构用于附着控制飞行的中肢肌肉。于是,相比起来,鸟类在外观上看起来胸脯和胸肌更为外显、但同体型比例下胸腔空间却更小,也无法通过飞行振翅牵动肋骨进行充分的扩胸呼吸。

更小的胸腔意味着留给气囊膨胀的空间不如同体型的龙类,但鸟类演化出了一种能更充分展开气囊的方式:即气囊可以从胸骨上方、肋骨缝隙、甚至胸肌缝隙中伸出,在肌肉和皮肤之间进行膨胀。将这种生理结构演化运用到最极致的,就是球鸟科动物。球鸟科的肋骨、肌肉和胸腹的皮肤之间均匀分布有大块的气囊,且动物自身皮肤充满弹性,因此当这些气囊充气时,能让整个鸟体突然膨胀到八倍甚至十倍以上,以此威吓掠食者、或是降低动物体的密度使之可以用很小的翅膀就完成省力的漂浮飞行。一些鸟类在喉部(即胸骨上方)拥有类似龙类喉囊的结构,但实际上其并不是食道的衍生物,而是突出体外的气囊,常用于炫耀展示、威吓、提升飞行效率和散热。

- 感官特化

鸟类对飞行的特化还包括感官的特化,和感官能力五花八门的其他脊椎动物类群不同,四足披羽类的整个类群在感官上存在较为一致的倾向。总的来说,鸟类的视力极佳,无论昼夜习性的鸟类均具有极强的远视能力、动态视力和对色彩光影的感知能力,它们能够在空中迅速锁定地面上的食物和猎物,亦能在快速飞行时识别周围同样高速飞行的事物。与之相对的,鸟类的味觉普遍极差,由于牙齿退化,它们对食物的口感和味道毫不关心,几乎都是囫囵吞食。由于嗅觉发达的小型飞龙和小型飞兽存在,鸟类没有演化出专门食腐的动物,其嗅觉也普遍很差,甚至基本无法通过气味识别食物,而主要依靠视觉。曾有行为学家做过实验,将几种食果鸟类的眼睛蒙住,再在它们面前放置水果,即使距离很近它们也无法识别出面前的食物;将眼罩去除后,鸟类则可以从同种水果中根据颜色准确选出成熟度最高的那一个,而人眼根本无法分辨其颜色和成熟度的差别。有趣的是,因为鸟类几乎没有味觉,它们实际上是品尝不出甜味的,它们完全是依靠颜色判断水果的成熟度以挑选含糖最高的果实,为自身提供飞行所需的高糖能量,这也导致鸟类判断果实成熟度这种行为很需要传承和经验,由其他物种抚养长大的鸟类(如原人的宠物),这种分辨能力往往比野生的同类差。

- 与神族的比较

说到擅长飞行的动物类群,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几乎全员善飞的种族,即神族。神族生活在云洲,和鸟族相比,其演化更多地倾向于对长期高空生活、和长途高空飞行的适应。神族动物的翅膀普遍较为长且宽大,更适合翱翔盘旋、而非振翅疾飞。而鸟族少有长期高空飞行的种类,大部分都营低空生活,因生活环境更加多样化,翅型多样性也显著更高,且翅型和生境、飞行习惯也存在适应性关系。如生活在森林、灌丛等复杂生境的小型鸟类常拥有短小且宽圆的翅型、更适合短距离、快速飞行,而生活在开阔草原、水域的鸟类则常有长而宽的、更适合长距离飞行的翅膀。

有趣的是,由于神族作为六足类动物,其自由意识水平普遍比四足类动物更高,尤其比退化了部分魔法能力的鸟族更高,神族把魔法运用在飞行中的现象也比鸟族更普遍和基础,这导致就算两者存在生态位相似的物种,其翅型也可能有所差异。如前文所述,更擅长使用魔法辅助飞行的动物,往往有更大的、更像伞面的翅膀,这使得它们能够更高效地利用魔法提供的气流进行辅助。而相比起来,鸟类则更依赖纯粹的肢体技巧和物理构造进行飞行,而不自己使用魔法进行辅助,于是其对省力的结构需求更高。这也就导致,尽管从空气动力学上来说,高空、长期飞行的生态位更适合发展出高展弦比的翅型,但实际上对比占据此类生态位的神族和鸟族(如同样会进行长距离迁徙和长时间滞空的神鹫和围脖鸥),我们会发现往往鸟类的翅膀结构以空气动力学来说更加优秀(即围脖鸥的翅膀比神鹫的展弦比更高)。


- 种族生态

- 繁殖生态

鸟族皆为卵生动物,并且由于无魔法飞行生活对减重的需求,鸟族和龙类、鹫类不同,并未发展出会显著、长期增加母体体重的卵胎生或胎生的类型,所有鸟类均为体外孵卵。不同于冷血的龙类常用沙土矿物覆盖龙蛋并以火焰调控温度辅助孵化,温血的鸟类更多地依靠自身的体温孵化卵。和坚硬、并往往堆砌着大量矿石杂物的龙穴相比,鸟的巢穴通常用树枝、羽毛和其他动物的毛发打造,看上去要柔软舒适得多,并且往往有着精致的造型甚至复杂的结构,堪比林中小屋。即使是外表粗犷如奇鸟和足鸟类,也会在地面上或树洞里用茅草、兽皮等柔软材质搭建形似帐篷的鸟窝,用于孵卵。

大部分鸟类都为单配制,雌雄共同孵卵和育幼。两性分工上,雌性个体由于需要负担产卵的能量因此通常较大、较强壮,多承担保护巢域的工作,而雄性个体普遍较小、较灵活,多负责寻找食物。这些鸟类往往在繁殖时期以小家庭的形式生活,在非繁殖期根据物种习性聚集成群或是独居生活,这些鸟类就算集群,其群体的社会结构也常和龙族一样松散。而少数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鸟类则常年以家族为单位群居生活,并由优势性别(通常也是体型较大的一方)负责大部分守护领地、保护族群和寻找食物的工作,弱势性别(通常也是体型较小的一方)依附于前者以获取领地、食物和保护,其群体凝聚力和弱势性别的地位竞争甚至堪比群居的兽族。

- 食性分化

由于适应幅广、活动能力强、特化水平高,鸟族拥有着脊椎动物类群中多样性和特化程度最高的食性分化现象。鸟族占据着多种中小型低空飞行掠食者和植食者的生态位,它们的食谱小至小型虫类、大至中型兽类和骑类,多样性更是涵盖了树叶、果实、肉食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鸟族的嘴部高度喙化,喙的角质结构使得这个器官拥有很高的可塑性,很容易因食性选择而产生变化。换句话说,鸟族的喙部和其物种食性往往存在高度的适应性演化,甚至可以说单看一只鸟的喙型,就能大致知道这只动物的食性。因此,尽管鸟族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很高的食性多样性,但对于单个鸟族物种而言,其食性往往是单一且保守的,并可以作为鸟族形态分类的依据。一般来说,短粗的喙常见于林鸟类,以植物种子为主食;尖钩状的喙常见于猛鸟类,以肉类为主食;尖长且细直的喙常见于凤鸟类,以虫类为主食;宽扁的喙常见于水鸟类,其长度不一,但边缘常有锋利的齿状结构,用于滤食水中的藻类、或捕食鱼类。


- 种族文化

- 种族意识

和许多基于利益、道德组成的种族共同体不同,鸟族的种族意识来源于一个更抽象的东西:审美。由于具有优秀的视力、绝佳的辨色能力、发达的鸣管和从生理物理上而言非常适合展示的羽毛,绝大部分鸟族都喜欢通过展示炫耀的方式求偶或是解决争端,这就让它们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大部分鸟族都喜爱鲜亮的色彩、华丽的头冠和羽毛、对大面积的斑纹或复杂的深色线条情有独钟,同时它们还欣赏双足行走的体态、强壮的前臂(翅膀)和光洁亮丽的喙,与之相对的,细密的毛发、裸露的皮肤、厚重的鳞片等外观特征常被鸟视为丑陋,因为其与自己截然不同——而这种外观审美上的区分就是种族意识的根源。鸟的这种朴素直接的对“同己”、“异己”的审美区分方式,可以说近乎完整地将这个高度特化的类群从各种动物中分离了出来,使鸟的同族概念成为了种族分类法所有种族中最接近现代系统分类体系单系群的一个。

这种种族意识的来源也就导致了鸟族作为一个种族,实际上并不存在和其他许多种族类似的权力结构。“族王”(或者说鸟王)的概念更多的是别的种族在将鸟类作为整体种族讨论时赋予鸟族的,而非鸟类自身的理解。因此,鸟族的族王通常被认为是体型最大的鸟类物种中体型最大的个体,因此一般来说,通常语境中的鸟王都是指某只凤鹰个体——虽然有时候,一些奇鸟类或足鸟类也会出现比凤鹰体型更大的个体,但由于人们对鸟族的印象总是包含了飞行能力,因此依然更倾向于将凤鹰(即现生最大的飞鸟)视为鸟王。有趣的是,由于凤鹰属于单配制、雌性普遍体型更大的物种,因此鸟王也常认为是某只雌性凤鹰,但如果让鸟类自己来选举,也许羽色更加美丽的雄性凤鹰才更应该被称为鸟族的“审美之王”。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鸟类物种的种族意识都是一模一样的。如个别生活在极度偏远、与世隔绝之地的鸟类,世代没有见过别的鸟,则很有可能只把自己的物种视为“同族”,其余一切动物都是异类。但基于鸟类极强的扩散能力和适应力,这种情况非常罕见,目前只在少数世代生活于地洲近地表区域的岩球种群身上发现过。

- 仪式化

由于身体结构在漫长的飞行特化演化中变得轻量化且脆弱,同时羽毛尤其是飞羽的损伤在野外往往是致命的,这使得鸟族不倾向于用肢体冲突的暴力方式解决争端,从而演化出了丰富的仪式化行为。鸟族的冲突、威吓、炫耀、竞争、求偶、抢夺资源等行为均具有高度的仪式化,它们擅长并乐于使用视觉威慑:如凤鸟会通过展开头冠或尾巴羽毛的方式进行炫耀和威吓,或是通过比赛空中舞蹈的优美程度分配资源;猛鸟擅长以逆光悬停展示双翼面积这种非接触性方式解决冲突;水鸟中的迁徙性物种更发展出独特的“空中队列表演”,通过精准同步的编队飞行调整种群内部等级秩序。最绝的是许多鸟类都发展出了堪比原人的求偶方式,雄性会利用复杂的舞蹈、赠予物品、给与生活中的帮助、甚至聊天解闷等多种方式赢取雌性的芳心,而雌性在接受雄性求偶后也会给与相应的回应,于是比起繁殖配对,这样的关系更接近密友——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很多单配制鸟类的伴侣关系常可以维系一生。

另外,因为鸟族的种族意识十分明确,它们的仪式化行为常常会扩散到所有被它们视为同类的物种身上,而非仅存在于物种内部。如凤鸟在感受到鹰的恐吓时,会更倾向于通过展示头冠和羽翼花纹的方式威吓,而不是像遭遇兽类掠食者时那样优先逃跑,而换个角度说,这种威吓方式对鹰也确实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和龙族不同,鸟族的仪式化尽管可能扩展到同族别的物种身上,但仪式化的演化过程依然是和物种自身息息相关的,具有很高的物种特异性(如更多地利用自身身体结构、鸣叫声进行仪式化展示),而不像龙族那样基于多物种混群的社会结构并具有更高的种间共性(如更多地通过保守的自由意识变化进行仪式化)。

更有趣的是,因为鸟族自身拥有极高的仪式化程度,这让它们在理解别的物种的仪式化、或者说别的物种的社会规则时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是大部分时候它们会嫌弃别的种族太丑而不愿意这样做。而当它们接纳别的种族时,它们擅长观察和理解、擅长从肢体、颜色、外观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时也会惯性地用在别的物种身上,这使得鸟可以很容易和别的种族成为朋友,甚至形成稳固的联盟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羽神和青鸟之间可以追溯到文明起源前的合作关系,航海时代北若兰人有通过野生滨鸥跨洋传递信件的习俗,以及朝凤人将凤鸟视为民俗文化中代表先祖英灵的主神可能也与之有关,而在自然环境中,鲸类和鸥类、中小型兽族和黑鸦之间也常成为狩猎伙伴。到了现代,随着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进入原人的社会,人们甚至发现即使是日常喜欢独居的鸟,也有着堪比群居性兽族的规训程度,它们对现代社会复杂的规则乃至法律,都有着不俗的先天理解能力。

- 语言

鸟族的语言主要表现为复杂的鸣叫声和视觉信号,鸟可以通过不同的鸣叫模式和频率、羽毛的展开角度等传递比仪式化更加丰富的信息。这种复杂的鸣叫语言堪比原人土著的语言,除了能表达诸如食物的具体属性、物体的方位、环境中的危险等客观信息外,还能表达个体的感受、对物体的观感等一般只会在存在具有一定文化演化水平的群居性动物种群身上的主观性表述。但可惜的是,和群居性动物不同,尽管有着复杂的语言系统,但大部分鸟类并没有发展出文字,由于鸟类大多具有穿透力极强的叫声、极广的活动范围和极高的扩散力、以及飞行特化带来的极差的长期保存和运输物品的能力,于是它们更多倾向于直接的表达、或者从接触中学习语言的运用,而非将语言和知识固化在物理载体上进行传承。就连许多领域性的鸟类,也只会通过每日例行的鸣唱和飞行巡逻强调自己的领地边界,而不是像很多领域性动物那样会在树上、石头上留下明显的刻痕——而这正是文字的起源。

除了自己拥有复杂的语言,由于拥有发达的鸣管,鸟类在模仿别的物种的语言时也有极高的天赋。有科学研究发现鸟族普遍都很喜欢抑扬顿挫的声音,它们会模仿闪电、狼嗥、猛兽的咆哮、原人的说话声乃至汽车的轰鸣声用于娱乐、聊天、或单纯的炫耀。一些恶趣味的个体甚至会出于厌恶,故意在别的种族前模仿对方的叫声,以欣赏其恐慌的模样为乐。而对于愿意生活在文明城市中的鸟族来说,这种对声音的模仿能力和对意图、对规则的领悟能力,便使得它们成为最容易学会人语的动物类群。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