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昵称: 喵龙
- 帖子
- 914
- 主题
- 86
- 探险经验
- 4162
- 卡币
- 4091 F
- 头像出处
- 自己
|
本帖最后由 靛紫喵龙 于 2015-1-5 01:29 编辑
依前阵子考试做了好些笔记,但自知只是很初步的了解,所以这裡只是浅谈和分享,不知道有没有后续更新
道德经是老子的,常常以一句的形式使得多义,故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自己加上符号,以便解读。
说起来就算是谁也无法说自己完全译得对,这是挺让人无奈的,多数人都是以内容没相互矛盾为准则而译_(:з」∠)_
试想想,古人真的能将思想体系弄得完整无暇吗?所以有时候还是觉得这些年代的事还是了解一下就差不多(抹脸
吐槽完毕来正文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斜号为自定义分拆,参考书的)
第一个道是出乎本性的自然,一切造化的本体,贯通天地人的道。而第二个道则是指要实行道。但这些也并非是「常道」,「常道」是指恒常不变的道。第一个名是物的代称,可以命名,但这并非「常名」,「常名」是指真实且永恒和自然的物自体。而这个无,又名叫天地之始,「始」指本源,开端,即是向本源的追朔,返本归源的思路。然后这个有,名叫万物之母,当有和无来到现实界就会变成相对的存在,但在本源处却是同一的,都是一种名称,无是对本源的追朔,而有是对现实事物上的开展。「万物之母」是指它的能生,不是指根源,所以「有」的意思是一种使万物化生的动力。所以「常无」,是指想要用精神去体验「无」和「道」的天地生物之妙用。而这种「常有」(有是指道生物赋予万物形体或万化发展的原理,不是指已有形体的存在),是想要用精神去体验万物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所以这两者的本体和本质已是超乎名相的东西,不是语言文字能够描写,当我们追朔时,有和无最终还是落入于同一的根源,「常」字写出了超越的真常性,但又不落入于有或无。同谓之玄就是万物一体,即是「同根」,才是「有」「无」同出的本体。玄之又玄就是无限的深远。所谓「柳暗花明」「无中有路」。众妙之门就是指「有」和「无」两者的妙用,观无观内道体之妙,与观有观外的生物之妙。而就是这有和无造就了世间上形形色色之妙。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在天地还没有创生之前就形成了。它既无声亦无形体,但却独立于万物之上而恒久不变,运行于宇宙之中而永不止息。它创造天地万物,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故且叫它作「道」。勉强的描述它的形状,可说广大无边。广大无边则流行不止,流行不止则传之久远,传之久远则又「归根」、「復命」,返回寂寥虚无。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之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效法地的无私地承载万物,地效法天的无私地覆盖万物,天效法道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则完全出乎本性的自然。
参考书目
余培林. 新译老子读本. 台北市: 三民书局, 1985. |
【发帖际遇】: 靛紫喵龙 去动物园打工,由于热心助人且爱护动物,深得大家喜爱,额外获得 27F卡币 。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