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 喵龙
帖子 914 主题 86 探险经验 4162 卡币 4091 F 头像出处 自己
主要是希腊时期人民思想的一些重要概念,对于没心看歷史的人其实看看这些就行了吧?
好吧其实是考试的十五个概念XD 知道世界本源的运作的话,大概事情都跟随著那个运作而行,所以后人又称这时期的哲学为「自然哲学」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中Heraclitus和Parmenides是比较复杂的,考题也出了,我也懒得再写出来了!(炸!
没有很用心修正,所以有错请说哦~
1. Primary world-stuff (Arche) 世界本源
追朔世界本源的始祖为Thales(泰勒斯),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根源,比方动物来源自水气才能生存,而植物的营养也来自湿润性;就算是太阳和身体,即世界的任何事物也是由水的蒸散作用所形成的。所有事物的基础物质是水;水是所有事物的永久基底;事物都是以水的不同形态所呈现的
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本源是无限(Apeiron),万物由无限产生,又消灭并復归于无限,不断循环,所以万物的推动力就是来源于无限本身。不老且持续不断的,不死和不朽的。相对于泰勒斯的思想稍加了论理反省,因为这种无形的本源元素是不会被其他元素限制著而废止的。亦就自然界的性质推说,进一步引出了顺从自然的道德观。
Anaximenes(阿那克西美尼)也是跟随了泰勒斯的步伐,他以空气为世界本源,所有事物都关乎于空气的罕见度和密度变化。而人类的灵魂是空气,控制自己本身意志,更控制著所有动物的东西,所以需要呼吸且空气涵盖了整个世界的秩序。
Heraclitus(赫拉克利特斯)论及的世界本源为人类肉眼看不见的「永生不灭的火」,所有事物都是由这种火所生产、改变和毁灭,由「永生不灭的火」组成和分解,世界不停重覆分解和组成,所有相反的事物如水,依然是「永生不灭的火」化生而成的,而一切事物都是以「一」为「多」,事物有两面性,就如海水有益于鱼,有害于人一样,所以万物皆为「一」,皆是「永生不灭的火」。
Parmenides(巴门尼德斯)的本源则追朔于存在者本身(Beings),存在物本来就已经存在,我们肉眼所见的变化只是受感观作用所影响。因为思维是在察看可见事物和不可见事物的唯一共同存在物(being),故需要一种存在者(Beings)连接著存在物(being),所以能思考的人类是存在的。
Empedocles(恩培多克勒斯)所说的世界本源有多种,皆来源自希腊众神的背景故事,宙斯是炽热的火,赫拉是地球,埃多纽斯是空气,耐驰是水。而这些物质的动力来源自爱和恨。
Anaxagoras(阿纳克撒哥拉斯)认为Empedocles的解说是错误的,比如说他曾提出头髮是不可能由这四种元素生成的,故提出一种有各种形体、色彩,香气等等差异的「万物种子」(Universal ingredients or Seeds(Spermata)作为世界本源。他否定Empedocles的爱恨动力说,他透过观察世界的秩序和美与调和,认为万物不可能以盲目的动力来说明,故提出nous(努斯)/Mind/Reason,或译作理性,表现出所有事物的动机都有其理由。
Democritus(德谟克利特斯)是原子论者,他认为所有事物的生成都来源自细小得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包括任何生物,这种原子是不灭、不会变化,但会不断移动,这种移动可能是有规律的,也可能是随机的。而这些原子存在于甚么都没有的空间(Void)中,移动并组合成各种事物。
2. Boundless (Aperion) 无界限
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的Aperion无限,在后世有许多解读,一般解读为无限,无界限和无限期的。Aristotle认为Apeiron是一种可以变化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故此Aperion不会被其他肉眼所见的元素所废止,所限制著。另外尼采形容Anaximander的问题不单单存于纯粹的物质上,更开始发现所有复性的事物都引向新的问题──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一定要有被补偿(他们有一种正义(deki)的概念,视为政体(polis)的基础,每个人都应接受命运女神所摊派的应得份量,喻越者是一种不正义)。而Anaximander也认为如此,更援用正义的概念到自然界的生成变化现象,比如说夏生(夏天开始)是热与湿冷相对著的权限,和夏灭(夏天完结)就是因为越过了权限而被毁灭并回到根源的。他认为Apeiron包含了无数世界,这些无数的世界不断创生,毁灭又復归于根源,永恒变化不断,亦应将这原则套用到任何事情上。「你存在的价值是甚么?如果那是有价值的,为甚么你在这裡?」他起了一连串问题,找出了伦理中最深远的问题形态,一种顺从自然的道德观,是第一个希腊人做到的。
3. Mind/Reason (Nous努斯) 理性/精神
Anaxagoras(阿纳克撒哥拉斯)否定了Empedocles的爱恨动力说,他透过观察世界的秩序和美与调和,认为万物不可能以盲目的动力来说明,故提出nous(努斯)/Mind/Reason,或译作理由/理性,表达出所有事物的动机都有其背后的理由。而nous有三种特性:第一是纯然无杂,即是精神本是与物分离,独立自存的;第二是支配,因没任何物质性,所以有资格支配万物,使它们运动变化;第三是认识,理性能够认识到万物的运行过程,故能赋予秩序和合理的生成歷程。他以水的波纹解释nous就是某一点作用力,而起著回旋作用,渐渐有规律地扩散至四方。被亚里士多德批评nous的概念是神的机械,在任何无法解释的问题上,都能拖进nous,本应以理性加以说明,却将事情都拖进另一个原因,变相是一种不够理性的机械论了。虽然在现代观察是一种不够理性的假说,却他是古希腊第一位把精神与物质分隔观察而产生后世影响的人。
4. Image (eidolon) 影像
Empedocles Democritus和Plato都曾提出过Image的概念,但三人的理解不同。先是Empedocles认为思考和感知没有分别,物件流射出来的影像与眼睛裡的火共连时,人就能通过视野看到事物并了解。而Democritus,他认为先从太阳的流射出光线,然后再穿过空气粒子得以凝固并到达事物上,此影像从而通过人类的感官系统,使影像与灵魂粒子互相连接,便产生了感觉,出现了影像。但他鄙视这种影像带来的感觉,因为是一种主观性现象,而无法达到真正知识(客观的真理)的领域。
而Plato认为接收影像是经过了Intellectual reflection才了解感观事物,即是人在观察事物时已带有理性分析,所以才能将一件事物的特性说出来,但就他而言,现实世界的影像皆是完美实体(理型)的复製品,所以也不能从影像中获知真理,其中最为有名的洞穴比喻正好引述这一点;他以守卫在火光后做著相应动作所产生的影子为人们眼前的影像,亦正因他们无法摆脱眼睛的方向控制,而深信那些影子就是真理。
5. Atom 原子
Leucippus先提出原子为世界本源,然后弟子Democritus继承了师父的想法进而发展出更完善的理论。Leucippus所提出的原子理论上是可以用数学来分拆的,不必堕入Zeno无限分割而导致空无所有的辩証陷阱,但他本身却提出原子是自然学地不可清楚分割的的根本元素。而原子只有量差,没有性质上的不同。(1)原子之间的根本差异是在「形态」,这种差异是无限的,可以是一些有角一些是圆的等等,承认了这种差异就能解释洐生物之所以不同的理由。(2)有时形态可以相同,但「次序」可以相异,解释洐生物的相同之处(3)就算形态和次序没有相异,也可以有「姿势」的不同(4)原子有「大小」相异的可能,但Leucippus认为这种大小人是难以分辨的。Democritus认为神的信仰是来源于人对自然无法解释所产生的恐惧,故当时的原子论者是彻底的无神论者。Democritus提出灵魂是副有可动性的,最微细最圆的火原子,使生物活动,呼吸时会从空气中吸入火原子来维持生命,身体就是火原子的容器,故停止呼吸的人将会死亡。他更认为感觉是通过人类的感官系统,使物件的原子与灵魂原子互相连接,受到外界的原子影响才产生了感觉。
6. Homo-Mensura Doctrine 人是万物的尺度
Protagoras(普罗塔哥拉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即超越主观的理性(判断力)存在著,后世有不同程度的解说,柏拉图认为他是极端相对主义,即所有判断皆是真理,以人之间有不同的感官能力作辩证,比如说一些人在寒天觉得冷,但一些又不觉得,认为没有指定答案,所以极端的说法是行不通的。而Seneca则认为是部份相对主义,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人,在一定程度的情况上,会一样地赞成和反对,所以这种判断是比较保守的。
7. Ethical Intellectualism 伦理理性主义
Socrates认为无知是邪恶,意思是那些做邪恶事情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没有足够判断能力,所以也不是自主的。而所有人都渴望美德,都渴望幸福的生活,美德就是一种知识,我们就算没有完美概念,却能如知识般说出来,故我们能追求、会达成,就像人学会了几何学和建筑后,就会成为几何学家和工程师一样。所以有美德就能幸福,故美德是幸福的充份条件。Socrates有他的合理方式,称为Socratic Method,有inductive arguments归立性论证,以既定的概念反对辩士学派的辩証;universal definition普遍定义,获得既定定义的方法。即如果获得了这些定义和论証,便能达到统一的伦理观念。
8. Ideas/forms 理型
Socrates提出Forms的理论所说的理型有逻辑意义,事物的共通性和事物产生的原因;存有意义,单单存在于人活著无法到达的知性世界,天生的、不朽的和不变的存在著;价值意义,是完美、理想的,感观事物的原型。柏拉图解释理型来自于最高的理型(the Good),尝试拆解无限追朔的本源的问题。他将世界分成两层,一是知性世界(Intelligible world),人无法在有肉体的情况下到达,只有灵魂脱离身体后才会到知性世界遊走,并在那裡接触理型,一但人再拥有身体时,会暂时忘记了见过的这些理型,所以需要生存于感观世界时再次回忆起这些最真实的概念。二是感观世界(sensible world),感观世界所看见的所有事物都是理型的复制品(理型分有于现实事物),使得会流变的。
9. Opinion (doxa) 意见
Parmenides称Opinion为俗见之路,是单一地透过经验感受作出判断的,而相对的就是真理之路,通过理由和思考作判断的。他否定透过感观经验的认知,就如他不相信事物有实质的变化,从思考判断可以了解到事物早已存在,而人应该依靠思考,并不应被感观所误导。
相对柏拉图对opinion的见解并不是存于坏,对他而言最差的是无知而不学,故当人思考时亦需要判断经验层面,再不断反思来获得真理,而这个流变的过程就是意见。相对人是可以获得真理知识,却需要追求,没有过分信任思考所得的判断。
10. Knowledge (episteme) 知识
Parmenides所理解的知识真理是通过存在者依靠思考,而且放弃对感观的认知所得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知识,他称之为真理。而Plato认为知识是永恒不变的,由后世渐渐回忆起来,没有过分依赖思考,相反认为一些图形和感观世界的概念,能够引导人获得真正的知识,比如通过几何学,辩证法(不断问自己和别人问题再加以思考)得以肯定对世界的认知。Democritus认为原子构成万物的外貌,但人依然能透过五种感观去测量实物,也可以把灵魂放到适当的温度令人思考和判断并认识到世界的法则(知识)。
11. Love (Eros) 爱
Empedocles(恩培多克勒斯)的学说为爱恨动力说,是解释世界万物的动向一切来源于爱和恨,爱对他来说是一种动力。爱代表万物的吸引力和混合,恨代表万物分离和分解。当FULL OF LOVE之后就会回到根本,就开始恨,,恨到FULL OF STRIFE,就会开始爱,不断循环。简单点说春天花草旺盛的混合现象就是爱,秋天落叶枯燥就是恨的表现,而万物的生成是因为希腊四神。
柏拉图/苏格拉底认为爱不是美的,当一个人追求美,但没得到美,那就不会说那是美了。他更认为爱是善和美之间的的东西,爱是神圣反思的一种辩証的提升,就是通过爱可以更接近真理。爱是一个过程,在繁殖需要的本能之前,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交流,这种精神的交流就如知识的追求和交流,而这种精神的交流更是两男更为高尚,因为他认为女人是没有知识的,所以无法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对他而言,爱不是美本身,而是追求真、善、美的活动过程,并且产生出美。
12. Substance 托体
Aristotle认为所有物质有其托体,而这种托体primary substance承托著存在物,我们必须先接受事物「存在」这个属性,才能描述那些事物,故存在物都必有其托体。Aristotle利用语言协助理解,Substance就是语句中的名词,暗示了事物是存在的。而primary substance可以持有secondary substance的属性,即是primary substance就是secondary substance,但不能相反倒转代表关係,比方说柏拉图是个人,但总不能说人就是柏拉图。而Primary substance在形下的理解永远是具体可感知的单一事物,如其中一只特别的马或笔;而形上的理解就是万物的普遍本质,如原子的不同形态的表现。Secondary substance则是种类,并且必需要满足Primary substance的特性。
13. The four causes 四因说
Aristotle的四因说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目的是要解释世上事物生成和变化的背后原因。质料因是物件的原料,如水、空气、火、木;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呈现形式,如木匠决定打造了了一个碗形状的木;动力因则是赋予行动力的东西,比如是建筑师;目的因则是事物变化的目的(存在的目的)。Aristotle更认为一切事物至少有目的因,因为动力,形式和质料都能成为事物变化的目的,故目的因是必定有的。
14. Happiness 幸福
Democritus提出过有益与无益的标准在乎于快乐,人过他的一生,最好的办法是尽多愉快,尽少苦恼,但另一方面提出幸福与否是灵魂的事,守护而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快乐,故此他的意思是顺应本能而追求,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幸福主义」。这种精神状态获有均衡或调和的状态,因此他对过激的情意衝动不置任何价值意义。对于他来说追求知识也是幸福的必要元素,透过知识协调均衡,他说过「无知者毫无快乐可言。」正好証明这点。
Aristotle认为幸福就是人活得像神所喜好的一样。是一种人类的自我满足,灵魂追求美德的活动,并达成幸福。
15. Virtue 美德
Democritus认为Aristotle认为的美德是我们达至幸福的或理想生活的一种途径。并分为理智的德性,帮我们认识甚么是正义;道德德性,帮助我们选择正义的行为,而美德必须要通过实践理性才能达成最好的幸福,这种美德不能过度亦不能过少,宜在中间点,便是最佳的状态。Socrates认为美德是一种知识,亦是灵魂最有价值的运作行为,因为他认为所有好事都尽在知识之中,所以想要公正和变同公正会像知识一样同时进行,像建筑师学会原理后就会建筑一样。所以有美德就能幸福,故美德是幸福的充份条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