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红峡青灿 于 2019-10-16 23:11 编辑
且说那梁武帝听得祖师一席话,内心惶恐,又觉愧疚,命人再将祖师唤来,从者速去即归,秉武帝:「达摩其人已远走矣。」梁武帝大骇,扬指令两旁牵骊骡,令从者速去追回。

骊骡色乌,嘴黑,四蹄胜雪,一跃能越城池,乃武帝珍也,疾驰胜骏。从者驾之急行,出宫门过城垣,见祖师尚缓行于道中,衣袖飘然鬚眉高伟,急打骡逐之,竟追之不上,祖师信步一踏,骡十步方及,自城出乃行至幕府山,人骡具疲,而祖师尚且迈步前行,观其色未变,闻其声不喘,从者呼之,祖师不应。

忽山间大石突坠,夹于道中,前后不得行,从者惊恐,左悬山右急江,见祖师止步不前,从者大喜,呼之与之并行,却见祖师双指岸绿一捻,折一苇掷于江中,苇茎尚且浮沉,祖师乃跨步其上,蹬其苇身一跃掠江,苇茎既沉,祖师已没于林间也,继望不得其身行,乃渡江去矣。

──摘自《达摩祖师弘法广记》


轻功是一种传统中国武术,在古来习武之人家非常常见,现在(格里歷2004年)已少见,但仍未完全绝迹。对于中国武术来说,轻功属于入门的类型,自古多数习武之人都有学习轻功,用现代的话来比喻,轻功就像是驾照,要上路就得会,而古代要在江湖上走,轻功是必不可少的。在武学式微的今日,轻功常被认为是武侠小说虚构的伎俩,或者一种障眼法,甚至有人认为轻功是一种魔道之术,实际上轻功既不是魔法也不是障眼法,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武艺,古来的武功高手泰半都擅长轻功,晚清名侠大刀王五就曾众目睽睽之下使用过。

一个武人在使用轻功的时候,旁人看他最明显的就是以人类正常情况不能做到的速度前进,或者奔上难以攀爬的高度,所谓飞檐走壁,脱离平面的世界如猫一般移动在三维空间中,到达任意定点不需要助跑或辅助,并且还能以通常无法站立或明显不能承受人类体重的介质面当成落脚点,比如前文提到的达摩祖师踩踏漂浮在河面上的芦苇茎越过河川,或者如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描述小龙女睡在横拉于室内的细绳上等等,还有由极高处跃下轻飘飘著地毫髮无伤诸如此类,甚至以自身不能承受全身重量的部位比如手指,点地之后进行移动,彷彿人类没有质量般的极速运动。

原理与使用方法
轻功的原理分为两部分,一是重心的变换,二是身体动作速度,两者合一方为完整的轻功,缺一不可。江湖上各大门派的轻功都是这两者(或者加上其他武术)的组合变化。轻功不是魔法,学习轻功并不能使人体重下降或质量消失,也不会飞起来,轻功只是一种身体运动的方式。

重心变换是轻功的核心技术,一般人在运动的时候,身体重心会遵从运动力学变换,并以对个体来说更轻鬆的方式移动,然而会轻功的人能够不受身体的习惯左右,自主控制重心的移动,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身体动作速度则是指人身体动态(move)的速度,比如伸手的速度、抬脚的速度眨眼的速度等等,通常认为人身体的动作速度受制于神经传导速度的极限,但习武之人的神经传导速度常常可以突破生理学上研究的极限,甚至快上数倍,而其原因至今无人知晓,毕竟中国武术中强调的内功与真气等等至今依旧无法以医学和解剖学来解释。自主重心变化和身体极速运动两者能熟稔运用的话,即可以认为已经学会轻功了。

使用轻功的时候,武者通常以自己本身的站立位置为起点,将自身重心投往下一个落脚处,带起全身的运动如抛投一般将自己抛向下一个站立点,旁人看来就是飞檐走壁般的突高弹跳,信步走上墙头或者一蹬蹬上竹竿都是同样的道理,用比较容易懂的说法,轻功的变换重心精髓就如同盪鞦韆的人为了越盪越高,会摇摆腿和身体来变换重心一样。为了加速,武者常常会由高处跃往低处,将重力加速度也利用上去,由于三维空间中适合的落脚点较多,轻功武者于其中四处弹跳,每每给人一种「屋顶上跳得比地上跑得还快」的感觉,实际上真正的轻功高手在平地上还是跑得比在屋上跳快多了,因为平地上也能变换重心,且不必担心落脚点崩塌。自1988年起,奥运会明令各种距离的跑步比赛项目都不可以使用轻功,然而擅长轻功的人往往无意间使出来,因此习武之人不得参加体育竞赛早已是现代习武之人的基本武德。

重心变换能使武者爬上正常所不能及的场所,但不能解释一苇渡江的现象,轻功的第二个重点便在此时显现出来。以达摩的例子来说明,由于轻功不能使人质量消失,因此踩上芦苇的达摩体重并没有减少,在踩踏芦苇的时候他全身的重量都会压在芦苇上(并且同时压在水上),如果维持这个状态不动,达摩势必会掉进水中,但达摩没有掉入水裡,是因为在踩上去的瞬间,达摩便施力跳起,将芦苇当作落脚点,跳到了岸上,因此文中说「蹬其苇身一跃掠江,苇茎既沉,祖师已没于林间」达摩跳上岸的时候,芦苇茎承受了达摩的体重和起跳施力,自然沉入水裡了,如果达摩起跳慢些,他便也要一起掉入水中。武者使用轻功的时候,旁人看他好像站在站不住的地方,实际上多半就是像平衡鹰的原理一样,把重心调整到别处罢了,万变不离重心变换。

至于踩上那些明显不能承受人体重量的落脚点时为何不会立即摔下,这个问题其实更简单了,材料都有其韧性,在材料不能承受重量折断之前改变重心位置或者换一个落脚点就好了,比如站在竹子上的武者,只要在竹子断掉之前跳走就好了,甚至夸张点站到纸上面去的也一样,纸裂开所需的时间只要长于武者跳走的时间,武者马上又站到另一个点上去了,就算此时纸张裂开也与武者无关了。因此观察使用轻功的人,无一例外的会发现,落脚点越脆弱武者停留的时间越短,大部分脆弱的介质在武者跳走之后都会毁坏,没有任何一种轻功可以让人在纸张的侧边上久站,如果有人在直立的纸张上久站,他绝对使用了魔法或者其他的伎俩,纯粹的轻功不可能做到。

轻功是重心变化配合极速动作完成的武艺,因此落脚点不能与武者有同样的加速度方向,人在下坠的时候踩同样下坠的石块是绝对不会飞起来的。


歷史
轻功在中国武术中存在歷史悠久,属于非常古老的武艺,一般据信最早的轻功在商纣王的年代即有,当时有一位人称飞廉的快跑能手,与其子恶来同侍商纣王,飞廉其人能「日行千里,良驹所不及」被认为是最早的轻功高手。由于其便利的特性,轻功在民间坐骑缺乏的战乱年代特别管用,春秋战国时代混乱,习武自保为民间常态,各古老门派于此时纷纷创立,轻功也蓬勃发展,此为轻功的发展期,也是歷史上最多轻功流派同时存在的时期。轻功最辉煌的年代是秦朝,先秦统一中国后,国家状态较为平稳,国内大规模战争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向外征伐,习武之人有余裕互相比较,深刻钻研武艺,许多日后成为江湖上主流的轻功都是这个时期发展成熟的,是为成熟期。秦朝的轻功普及程度极为惊人,有书载曰「凡男子皆能逐飞禽于屋脊,女子亦可凌墙,幼童三岁即相互蹦跳竞之。」甚有稗官野史记载始皇筑长城,定其城高「乃命十将帅自地袭墙而上,若一吐纳间至顶则高不足,累高至无可呼吸间触顶」即是说秦始皇让十个将军自地面往墙上使轻功攀腾,如果一次呼吸间就能到达顶部,则认为墙不够高,一直加高到无法在一次呼吸间碰触到顶部为止。

秦朝国祚虽短,却奠定了轻功在中国武术中必修的地位。在秦朝无数的轻功中有一种名为千里御风,于当时属于相当上乘的一种轻功,其后发展出两支流派:掠水无纹与踏雪无痕,分别侧重在速度和轻巧上,两者同为江湖中顶尖轻功。日后踏雪无痕与草上飞成为江湖上轻功的显学,而速度最快的掠水无纹则几近失传,据信已经没有人类会掠水无纹了,只有在精怪们之间还很罕见地流传著,当豆子将此轻功教给小蛙的时候,曾笑称她是「中断了千年的失传轻功復兴者」足以说明其罕见的程度。

然秦朝虽然使轻功蓬勃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却也消灭掉了许多较小的武术门派,使得许多轻功因此失传,原型的千里御风据信也是这时候消失的。其后,中国轻功进入了长久的衰退期,种类不断地减少,与之相对的同一门派内的轻功也开始复杂化,但终未再演变出如秦朝时的多样性。并且随著歷史演进,交通工具日新月异,轻功的优点被完善的南北道路和运输等取代,逐渐变得不再必要,速度也越来越慢,到了明清时期,轻功甚至已经变成一种杂耍的花招而已,完全失去了战斗实用性和必要性,如今许多所谓的轻功都只是杂耍戏法造成的效果,真正的轻功大多也已经不能像先秦时候那么快了。


流行与重要性
前文已经说过,大抵习武之人都会学习轻功,轻功的歷史也非常悠久,然而相对于剑术、内功和拳路等等中国武功代表而言,轻功相当不被重视,自古即如此。

轻功不被重视的原因有三:
其一是交通工具的革新,与其他所有武术略同,轻功起自民间,当人民的运输变得便利时,费力的轻功就变得不再重要,正彷彿弓箭一定会被枪械取代一般,有了更发达的道路和便宜的兽力,甚至其后的机械动力运输方式之后,轻功已经不被需要了,常人更是没有飞檐走壁的需求,与其修习轻功不如花时间多练几套拳。其二是轻功的低技术水平,轻功的重点在于重心变换,而重心变换并非很困难的事情,凡是练习运动都会涉及此点,不论是游泳、柔道、标枪或者蒙古摔角,它并不需要很多时间练习才能有所学成,另一个重点是动作速度,提升动作速度的方法是修习内功,修习内功对所有的中国武术都有好处,轻功往往被认为只是内功的副产物。

第三点,轻功不适合大男人,此点才是轻功被忽视的最主要原因。自古中国的习武者多为男性,崇尚阳刚与强壮,但凡是肌肉量越多的人体重就越重,特别是男人的平均体重天生就远较女人小孩为重,这对于轻功来说是非常严重的缺点,越大的质量造成起跳越困难,也会让适合的落脚点变少,甚至对于脆弱的落脚点而言,男性能够坚持的时间更短,必须立刻跳走否则就会坠落,因此古人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发现轻功高手泰半身体纤细瘦小。

轻功的技术要求低、不需要强大的内功支持,女人在先天上就远较男人有优势,甚至有人夸张说壁画裡的飞天都是使用轻功的女人。由于男人再怎么努力也难以突破体格上的限制,因此男子轻功在速度上只要能比跑步快上不少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遑论要做到甚么草上飞、水上飘了,此外轻功优美却缺乏抵御外侮的技术,给人一种浓浓的阴柔气质联想,这一种女人天生较擅长,又优美又柔弱,几乎只有逃跑的功能的武艺,在男尊女卑的古中国往往被认为是不高级的、不强大的杂技,略懂即可,会用就差不多了,轻功不受重视的情况也可想而知了。

但就算女人很擅长轻功,父权体制的中国女性要使用轻功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若要自保,女性装束也相当不利于轻功的使用,因此中国习武的女性本少,习武为了自保的女性们更著重在其他技巧上,也并不重视轻功,加上交通发达的大环境,轻功经过几千年的衰亡竟未完全消失,已可称之为是奇蹟,通常江湖上人认为轻功之所以还在,只是那如同驾照般的加速功能,还有一些杂耍的三教九流表演时使用,才勉为其难的保留了下来。在中国精怪圈,轻功也得不到极大重视,但对于各种武功精怪们还是比人重视多了,毕竟形形色色的动物都有自己的偏好,精怪界流通的轻功种类比人类圈还多不少。

不过,就算不被重视,轻功相当于武术入门,多数习武人都还是会的,并且要就要最好的,举凡那些优雅的、能做到更夸张的效果的轻功,都比较流行,最常见的踏雪无痕和草上飞,都是属于表演性质大于实用性质的,但踏雪无痕其实相对于草上飞而言是古老且上流的轻功,如果勤练,其速几可与掠水无纹相比,只是一般武人没有那个心思去精进它,但赵小令就将其修练致甄。不只小令,歷来江湖上也有些侠客认为轻功的价值远远高过表面所见,因此勤练轻功各显神通,只可惜这些侠客一般都是少年有成,随著年纪渐长不可避免的在男性的天生体格下失去了优势,最终以其它的武艺成名,而少时苦练轻功,也就得了一个灵敏的身子罢了。


--------------------------------------------------------
且看我胡诌一篇伪科学WWWWWWWWW
解释一下小蛙为啥在速度上得天独厚,不只学的高级,她本身可是有体格和性别的加成。

 


快把萌灿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这个不断转移重心(或者说转移接触点所承载的质量)来从根本无法承重的接触点借力的描述,有点意思啊
一句话总结:只要我踩得够快,质量它就追不上我(?)WWWWWWWWWWWWWWWWWW

话说平衡鹰那个例子用反了吧?平衡鹰不是只是看起来重心在别处,实际上重心在支点吗?
等于支点本身确实能够承力,而不是像这里说的轻功一样,支点不能承力所以要通过把重心放在别处来分散WWWWWWWWWWW


如果要论现实的轻功的话,应该比较接近于跑酷吧
只不过现实的是看起来轻盈,其实超需要肌肉力量WWWWWWWWW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不是质量追不上我,是只要我踩得够快,东西就来不及坏WWWWWWWWW

毛毛你这样说是对的,但我要表达的是因为支点不能承受,所以立刻就要把重心转移到其他地方去,
支点被一次性使用了WWWWWWW

快把萌灿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