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峡青灿 于 2020-10-10 21:59 编辑 肉体为壳心为灵魂,灵魂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也是一段生命真实的价值。
──摘自《奥义书》
概述
灵魂是一种非广泛存在的生命现象,概括来说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生命的"自我与意识",大部分的现代研究将其规划为超自然领域,科学不承认其存在,客观来说也不属于生物学或生理学能够描述的情况,主因是其并非生命普遍存在的现象。按照神祕学、神学与魔法师们普遍的共识来说,一个物件(theme)要拥有灵魂(soul),必须一定要有自我认知,即具有基础「可以分辨自己是什么东西,并与周围其他物件做出区别」的意识,如此才可能具有灵魂。因此,并不是有科学上生命现象的物件都拥有灵魂,比如细菌个体细胞在绝大多数的情况和信仰体系中不被认为有单独的灵魂;也不是无生命的东西都不具灵魂,树妖精怪付丧神等无生命物体经久时间或经歷特定事件后也可能具有灵魂。普遍来说人们容易接受脊椎动物天然具有灵魂,因为自我认知和脑部的发育是息息相关的,发达的脑可以支持完整的自我发展,然而科学上脊椎动物仍只占生物的一小部分,因此即是在生物中,有灵魂的仍然是少数,至于其他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要如何发展出灵魂,其法族繁不及备载。
灵魂与灵体、鬼魂等等狭义上不同,灵魂可以变换为灵体和鬼魂,但后两者通常是不会变回纯粹的灵魂的。在多数的宗教系统中灵魂有不同的等级,差别在于自我认知的完整性与力量的强度,还有是否具备类似人类(也就是地球最高规格)的思维,比如说一个神转世成的灵魂和一个仅仅意识到自己是灵体的鬼火,本质上有极大的格差,对于不同等级的灵魂间的互动也会因为文化有天壤之别。世间对灵魂的认知最广泛的当属于泛灵论者,有些泛灵论者甚至认为一张卫生纸都拥有灵魂,但大多数的泛灵论会将卫生纸集体视作是一个灵。灵魂还具有对不同的文化以不同形式显现的特性,通常无神论者无法与灵魂交流,而泛灵论者能与之交流的灵魂种类更多。正因其不是普世现象,才被认为不在科学的范畴。
由于灵魂很接近(某些时候甚至能等同)神明,在不同的宗教体系与魔法系统操作下定义与结果的差异很大,因此细细去定义灵魂的註释能够引起不同宗教和派别的信仰者爆发衝突甚至是战争,抽丝剥茧来看,世间普世的一神教间的宗教战争,其本质乃是出在对灵魂的定义差别。因此,去给灵魂写定义或者讨论分类,是一种禁忌,个别情况下还是宣战行为。因此以下,只讨论最具有共识的灵魂现象:人类的灵魂。人类的灵魂是各种文化普遍有的,通常来说其被描述为在活著的时候存在于肉体中,除非有特殊手段否则无法也不应该离开肉体、在人死后还能以其他方式存续且可能被分类和转化、实质上为人类个体的本我、可能升格为神也可能恶化为鬼的型式。各文化普遍存在的,由其他动物死后保留的意识或者经过极长的生命自然生成的本属于无生命物件的灵魂很多情况下也跟人类的灵魂有差不多的定位。
类型
在不同的文化中,因为格差的缘故,灵魂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然而客观来看,无论何种宗教和文化,灵魂都存在最基础可以分成的两类:非永恒型和永恒型。
非永恒型的意思是指,一个灵魂在其肉体死后即再也无法重新成为一个生命(这裡生命指的是灵魂+肉体的形式),简单说就是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持有这种思维的文化对死了之后的灵魂情况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消散了没有了归于虚无了,其次还有变成星星变成自然现象之类的各式各样,总之都是无法再成为这个文化的完整生命了。由于死亡之后不再具有意识且肉体会逐渐腐烂的现象客观存在,死等于无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生物的思维中,是一种超越物种的常识,仅仅只是客观现象的解读罢了,因此非永恒型的灵魂概念属于比较原始的、思维不那么复杂的灵魂观点,"死等于无"甚至不需要牵涉到想像力,"化成自然现象"需要的想像能力也很低,反应在现实中就是大部分的有智商会思考的动物中,除了人类(以及部分奇幻生物)这种思维最高层次的物种之外,都是非永恒型灵魂的生死观,相对于永恒型灵魂的生死观来说,非永恒型也是比较早出现的。动物们怕死、逃避死,很大原因除了疼痛和面对压力的恐惧之外,就是惧怕虚无。
永恒型则与非永恒型相反,永恒型的灵魂观点中,生命死后灵魂会继续存在,而且还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重回人间,甚至重新成为该物种本身,开啟一段全新的生命週期。永恒型灵魂观点是人类最常见的灵魂概念,其中佛教的轮迴是永恒型灵魂观点中的代表性例子,道教投胎甚至凯尔特人的灵魂之流全都是属于这种概念,特别要提一点是永恒型的灵魂观点并不是指灵魂一定会再次为人,而是指灵魂并不因为死亡就消失,可以重复使用甚至保有自我的意思,因此基督教的天堂与地狱观点依然是属于永恒型的,所有存在死后审判的文化体系全都是永恒型。对于永恒型的灵魂观点最常见的解释就是因为惧怕虚无,而产生出"死其实不是虚无,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想像,此种想像相比于非永恒型的直接客观,永恒型灵魂概念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去对死后世界做建构与诠释,因此是比较高级的思维,需要大量的想像力和逻辑能力,自然在思维的演化上比较晚出现,反应在现实中就是除了人类之外,大部分的有思想物种都不能理解和建构出永恒型的灵魂观点,因此"是否能理解永恒型的灵魂观点"也是一种对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的比较标准,这一点在人类的社会中也是如此,理解和认同是两回事。
儘管文明和宗教左右著灵魂的存在是否永恒,实际上决定一个灵魂的存在方式,依然是灵魂本身。永恒型的灵魂在投胎后如果信仰了非永恒型的宗教,灵魂接受非永恒型的处置方式,那就再也不能重回永恒型的体系之下了,因为已经消失了。除了去信仰别的宗教之外,灵魂永恒是否是一件好事跟不同的宗教有很大关係,有些体系认为是好的,有些体系认为是痛苦,所以在永恒型的体系之下,多数也保留著让灵魂不再永恒的方法。
灵魂的量化
灵魂有等级的差别,但通常来说不存在体积或质量等可以被量化的度量衡,意即灵魂正常来说不能被数量化。
要将灵魂量化需要特殊的工具或者场合,比如说在冥界审判的时候,安努比斯可以将代表死者灵魂的心臟秤出"重量",印度诸神在处理人间问题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灵魂分割为"数量份"转世为人等,可以是比较值也可以是绝对值,但通常来说被量化并不是灵魂常见的形式。最常见的对灵魂量化方式为"个体",意即生前是一个生命,但也有死后灵魂分裂为复数的例子,站在灵魂的观点,不同的意识和自我应该被算为不同的灵魂。
灵魂量化在宗教系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以此做为生命一生价值的衡量方式,通常来说大部分宗教裡生命是无价的,可能是价值高到无法衡量也可能是毫无价值,但总归来说不能被标上价值,这与宗教是给活人的心灵安慰有关,一旦能把其量化,就能比较,能比较就有优劣,有优劣就会有价值,那么就会跟表面上的生命无价产生矛盾。因此,量化灵魂通常都是神明、特别是主掌死亡的死之神明的特权,简单一点说,能量化灵魂就能够以数值否定祂,那么,就能剥夺其存在意义,也就是能将其归于虚无,让生命不得不正视死亡,所以是死神的特权。
有少数的神明甚至能对其他神明的灵进行量化,通常在各种文化中,这些可以量化其他神的神明,神格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