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峡青灿 于 2022-3-9 19:31 编辑
越龙很可爱,牠值得有单独一篇设定文
越龙,是一种群居性的火焰飞龙,其名称是指这种龙会越过高山和大洋等地理屏障进行迁移的意思,是世界上飞行高度最高的脊椎动物之一,(雌龙)也是世界上能飞行高度最高的变温动物。
越龙的外观有明显的雌雄二型性,且雌雄体型差很大,乍看之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实际上解剖构造也差异极大。雄性比较像鸟类,有大量特化结构专为战斗与搬运而生;雌性则像蜥蜴并有更好的生存能力。
公龙体型庞大,普通个体全长都在二十米以上,吻肛长一般超过十米,尾长约佔总长一半,后足站立姿态下身高通常有三至五米,较大体型的个体也不罕见,条件好的甚至能长到身高十米以上,公龙的体型能力等个体差异非常大。身体主色调为焰红色与金黄色,除腹部覆鳞为金色外其余部位都是鲜豔的红色,翅膜的红色比较淡,翅膜上有黑色火焰般的横向纹路,每隻公龙纹路都不一样,是重要的个体识别特征。鼻子上部长有一根锐利细短的鼻角,形状类似匕首,这根角通常不做为打斗的工具,而是切割食物或者与母龙互动的工具,类似人类的手指,但在少数情况下公龙也会将鼻角用作戳刺对手的武器,两颊上有扇状的饰膜,平常保持张开的状态也做为表达功能,威吓或情绪激动时会开得更大,反之情绪低落或身体虚弱时会合起来,并且因血流减少而颜色变浅,在飞行时还有导流的功能。公龙的后肢脚踝有镰刀状棘刺朝上生长,功能类似公鸡的距,是近身战斗时的武器,后足相当灵活勘比鹦鹉的爪子,并有箭状的骨板生于尾部,称为尾刀。公越龙身上红色的鳞片非常坚硬并且有奇特的双层结构:表面的鳞片内侧皮下还长著一层鳞片,并且上层与下层交叉使上层鳞片接缝处位于下层的鳞片表面,此结构令公越龙近乎刀枪不入,普通冷兵器无法砍破公越龙的皮肤,连穿甲弹近距离命中都打不破,只有越龙的尾刀可以在另一隻公越龙的鳞甲上留下划痕,但通常也无法割裂,腹部金黄色的大型鳞片比较柔软但仍然很能耐受衝击,如果公越龙完全将腹部保护起来,那就很难杀死牠。背部有狭长棘刺从头部生长至腰部处渐小,尾部背侧没有棘,主要功能是给幼龙攀附(见下文)而非战斗。公龙是肉食性的恒温动物,拥有独特的二重呼吸循环,由鼻腔进体的空气通过肺臟后一部分(约百分之三十)与鸟类的双循环类似,为身体提供大量氧气,另一部分空气(百分之七十)则在肺臟中过滤出纯氧,由只在公越龙肺臟存在的异型血红素运送至腹腔内一特殊的器官,该器官中有火焰燃烧,因此公越龙的呼吸效率高频率也快,吸吐气几乎不存在间隔,甚至在低氧的高空每一秒半就会完成一次呼吸循环。公越龙体内的火焰完全由肺臟供氧,用来保持体温与战斗,由于火焰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火焰并非魔法生成,因此温度不算高,通常不超过一千度也不会喷玄火,战斗的时候火焰经由腹腔压缩升至喉囊,再由喉囊中空气的加压与释放来达到各种不同强度与型态的喷吐,故越龙是一种火龙,但只有公龙会喷火。一条健康的公越龙其肺臟→腹腔→喉囊→口腔的火焰喷射路径结构应是完整被隔热的隔膜包覆的,除了火焰和氧气外不存在任何杂质,故吐出的火焰在体外才会生烟,喷吐火焰也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大的负担,但若越龙体力透支,火焰的燃烧就会变得不安定,或者受了内伤防火隔膜破裂又或者肺臟或腹腔发炎有组织液与脓水外泌,杂质被火所点燃,喷出的火焰就会带著浓烟,且此时喷吐火焰的行为将给公龙带来难耐的疼痛。
母越龙体型远较公龙为小,一般全长不超过三米,吻肛长在一米左右,身高通常不超过一米,比站立的野狼稍大而已,身体的比例上翅膀也不如公龙大。相比于只有红色体色的公龙,母越龙和幼龙是各种色调的绿色,从近乎黑色的墨绿到接近白色的淡绿或淡蓝绿淡黄绿等都有,色谱非常广,最常见的是草绿色,且全身颜色均匀。母龙头部没有饰膜构造也没有鼻角,像守宫般浑圆,有明显的耳孔,下颚有个特化的感觉器官,表面覆盖著半透明的角质层,内部充斥液态脂肪与带著敏锐压力受器的肌肉,有点类似鲸豚的额隆,能靠触摸感觉到血流和肌肉的震颤,以此检查卵的发育情况与生物体内的生理状况,比鱼虎的杏林耳更准确,这是母龙育幼和战斗时的重要工具,一旦性转(见下文)之后就会萎缩掉,并发育为肌肉细小精密的公龙喷火的喉囊。背部也有锐刃般的狭长棘刺,比公龙更加发达和尖锐,并且可以大角度伏下或竖起,棘刺从头顶长到尾尖,尾部也有和公龙相似的尾刀,只是比较小。母龙的鳞片远较公龙细小和薄软,不具有抗衝击的性能,与普通巨蜥类的表皮类似,后肢没有棘刺,脚趾也不如公龙灵活,结构类似树栖巨蜥前隻,抓握力不强。母龙和小龙是植食性变温动物,能够耐受相当量的植物碱与毒蛋白并具有分解能力,因此食性非常广,大多数的植物都能取食,也能从乾燥的植物中得到能量,甚至可以长时间不进食,相比之下纯肉食的公龙消化道相当脆弱,只能以新鲜无毒的肉类为食。
越龙无论雌雄的视力都很好,味觉与嗅觉非常差,几乎不能分辨甜味与咸味之外的味道,听力普通偏差。再生能力很强,大部分的内臟都可以再生,一旦受伤就会将多余耗损能量的部位组织活性减少并快速凝血,甚至在失去体循环70%血量的情况下都能生存(母龙代谢更慢可以损失80%以上)除了心臟之外的器官受损也都能恢復,并且痊癒速度很快,此能力是建立在高速代谢上,因此受伤的越龙总是在不停地找东西吃。越龙口水还有很强的促癒与消炎效果,胆汁有解毒功能,雌性的胆囊几乎能解万毒。公越龙的痛觉很迟钝,一旦被激怒上头了会浑然不顾自己的伤势疯狂战斗,常有在对抗入侵者的时候打到肚破肠流都不停止直到将对方全部歼灭之后突然死掉的情况发生。
越龙是一种极为严格的群居社会性生物,一生中都与龙群一起度过,不存在单独行动的时间,族群个体数少从两隻大到上百隻都有。无论雌雄,单独行动的越龙的生存能力都很低,基本上活不久。越龙有脊椎动物中少见的性转生活史,且其过程和行为变化极为繁复,几乎是所有脊椎生物中生殖行为最复杂的一种,其大部分的行为也都围绕在生殖目的上。越龙一生会经歷生理上不具性别但偏向雌性结构的幼龙→有生殖能力的雌龙→(极少数个体)雄龙这样的循环,雄性不会再性转回雌姓。在所有的越龙个体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个体会性转为雄性,绝大部分到死都是雌性。
越龙的生活史中两性激素调节非常重要,小龙在性成熟之前不会飞,无法精确控制翅膀肌肉,因此迁徙时需靠公龙背载,直到成熟后身体可以分泌足量雌性激素,翅膀肌肉才会对神经讯号有反应,才能飞离父亲背部,并与父亲或其他公龙交配,此外在不存在异性激素的刺激下,越龙体型无法长大,甚至缺乏雄性的激素调节会使孤独母龙直接性转。一群越龙裡体型最大的母龙会性转成为公龙,并且快速增大体型,长出一些刺且变成身体构造类鸟的恒温动物,无论龙群大小,整群越龙就只有一隻公龙,据信在野外正常情况下雌雄比应是一比一百至两百左右。由于长时间负重飞行的消耗、维持龙火的能量支出、高强度战斗累积损伤以及繁殖期近乎不眠不休的守护族群,性转为公龙之后越龙的死亡率大幅上升,据信最终变成公龙的越龙平均一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时间是雄性,野外公越龙的平均预期寿命(性转后开始计算)约只有三十年,但母龙平均可以活上两百年。不只在成为公龙后容易战死,性转几乎等于个体结构重组,有部分体质较差虚胖的越龙甚至无法撑过性转过程,会因持续约一个月的代谢紊乱无法获得能量死去。儘管如此,圈养越龙的寿命非常长,在适当照养下重伤残疾的公龙也能活好几百年,健康个体实际的圈养寿命长度不得而知,预期超过五百年。
恐怖龙王:??????
性转机制有二:当公龙突然死亡时剩下的母龙只会有一隻最大的性转,性转的母龙直接取代公龙领导族群,此时族群不分裂。若公龙太老、受伤、生病等导致飞行能力和负载力低下时,族群裡体型最大的几隻母龙会联合起来杀死公龙(或皆被公龙杀死而族群继续稳定),并全部性转为公龙,然后依照体型大小拆散族群分裂为好几个小群后各自离去,每一群都只有一隻公龙,这是越龙族群的正常扩张方式,多母打一公的过程被越龙们称为抢位战。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此发生,每换一隻公龙,此公龙会与所有其他还未生出卵的母龙交配,若所有母龙都已产卵,他将吃掉几颗蛋获得交配机会。若是在繁殖期间公龙死去且体型最大的母龙已经产下卵,则母龙会性转为公龙,该卵将由其他母龙轮流代为照顾,而这种幼龙长大后一般体型也会比较小,没有挑战自己母亲-父亲的机会,但若是自己的母亲-父亲死去,则恢復正常的龙生长的速率。
性转的时候越龙身体从代谢路径开始发生变化,以分解植物纤维并产生大量酵素为主功能的消化道会在数天内转变为能分解蛋白质肉食的器官,充斥复杂迴瓣结构的胃部和大肠缩短,盲肠萎缩消失,口腔结构也开始为喷火做准备,气管与食道长出能隔绝高热的隔热层,此段时间的越龙因消化功能混乱无法进食,完全仰仗之前累积的能量和下颚器官蜕变的脂肪度过,这种状态下的越龙身体脆弱且脾气暴躁,但牠会开始巡视领地来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由于必须有庞大能量支持公龙的恒温结构和巨大体型与战斗行为,若无法在一开始迅速适应新代谢机制与食性的个体往往会死去,待消化道的重组完成,越龙就会开始不停的吃东西,捕食任何眼前除了母龙小龙之外的生物并且快速长大,但此时的越龙还没有掌握狩猎的方法,通常无法靠猎食满足能量支出,故大部分越龙性转后的第一餐往往是前任当家公龙的尸体。接著越龙内部结构会逐渐改变,接在消化道后发育的是雄性生殖器,雄性激素的稳定製造引导身体剩余的蜕变,包含在激素刺激下製造异型血红素、长出积存火焰的器官以及尾部棘刺脱落骨骼重新发育,所有的新发育中最晚成形的是喷火能力,龙火在喷火路径的结构生长完成前都不会点燃,直到性转末阶段内臟已充斥纯氧,公龙才会靠腹腔肌肉收缩压迫空气于臟器内产生高热将火点起来,绝大部分的情况下火焰将燃烧到公龙死亡为止,不会再因公龙的意志被熄灭。拥有火焰之后,公龙会迎来一次全身同时蜕鳞,此时新长出的双重鳞甲结构已经隐于绿色龙皮下面,待绿皮一次蜕尽就成为完整的公龙,鲜红色表示著性转完成,在这之后公龙还会快速的长大。性转时间长度依照个体差异从数天到数个月不等,通常消化道的转变会很快在几天内完成,而往后其他器官的发育则受到越龙本身摄取能量的速度影响,以及若在抢位战中负伤,会优先恢復伤势后才继续生长新的结构,由于能量获取决定发育速度连带影响性转速度,故本身就瘦小或者肠胃有毛病的雌龙通常性转会失败。
越龙教你饭要好好吃,不然会死翘翘。
越龙的生殖週期大约十年,唯一雄多雌的生殖方式整群龙的繁殖週期受唯一的公龙激素调控,当繁殖期到来时,公龙将带领整群龙降落至地面的山间平原或盆地并建立起一片广大的繁殖区供母龙产卵,母龙一次只生下一个蛋且需要约一年时间产育因此非常爱子,公龙于繁殖期的职责就是必须守护族群防止任何会伤害母龙与幼仔的生物靠近,直到所有的小龙出生之后再背负小龙继续迁徙去找新的觅食场所,通常繁殖期不超过一年但如果族群一直无法等到所有的小龙都孵化就会原地滞留很久。生殖期间公龙的死亡率相当高,甚至可能一个龙群一年换了好几隻公龙。繁殖期的公龙相当嗜血残暴,会每天巡逻繁殖区吼叫喷火并主动攻击人类和所有的其他活物吃掉。
越龙的生态栖位很特别,母龙与小龙性格温和为初级消费者,地面的掠食者都是母龙与小龙的天敌,在空中其他肉食性飞行动物比如穷奇和蝠翼龙等也会吃小龙,甚至金雕都可能把小龙叼走,全赖公龙保护。而公越龙是天空生态系的顶尖掠食者,其飞行技术和火焰操控能力会随著经验累积而愈发强化,越老的公龙战斗力愈强也愈危险,远程可以喷火近战有尾刀贴身还有鳞甲保护,加上超长的滞空力,是当之无愧的天空之王,天敌就是同类。虽然公越龙飞的速度比不上蝠翼龙、不像火纹蜥龙能喷高热的玄火、比起四足飞龙少了两隻前脚,但这几种龙基本上都打不过公越龙,拥有那么多种为战斗而生的特化结构,火龙中公越龙的战斗力几乎是当之无愧的top,仅输给那些千年难得一遇的魔法生物比如闪焰龙等,可那些动物都不算公越龙正常的天敌,牠们基本属于天灾。甚至在工业革命前公越龙降至地面也没有天敌,除非是魔法师,或者使用现代武器否则人类都不能算作公越龙的威胁。
越龙一生几乎都在天上度过,如果两群越龙相遇,部分母龙会主动加入强壮的公龙族群,但也可能发生争斗,公龙所率领的族群越小,越可能被拥有大族群(基本上就是更强大)的公龙攻击,孤独的公龙遇上其牠公龙群定会引发战斗。龙群之间若生殖週期相近,会抢夺繁殖地,公越龙之所以演化出强大的再生能力与无坚不摧的身体,最主要就是防止同类的伤害。由于母越龙和小越龙是草食性,必须有足够大的森林或平原供其进食,因此越龙才会一直迁徙,公龙则是肉食性避免与自己的族群竞争食物,在迁徙途中母龙和小龙依靠公龙本身或是牠的火焰维持体温,公龙飞行能力极强,可以近乎一生都不落地。对母越龙而言,迁徙时无法被载上的小龙就会死亡,因此公龙的负载力和飞行能力是母龙相当重视的部分,基本上只要曾有一隻小龙没有被载上,族群就出现崩解的征兆,可能出现母龙挑战或是出走此族群。
虽然强悍凶猛,但越龙智商高且有利他行为,很容易跟其他物种建立共生或互助关係,包含人类。
在古代越龙非常常见,大部分文明都有跟越龙接触过的经验,由于越龙寻找的水草丰美平原也是人类最喜欢建立群落的场所,越龙跟人类的关係早在史前时代就开始了。古代人对越龙通常抱持著敬畏和与之共存的态度,因为无论如何都是打不过的,许多壁画和诗歌中描述的动物,如今都被认为是指越龙,但绝大部分的文明都没有绿色和红色越龙是同一种动物不同性别的认知。越龙的迁徙路径遍布全球,在亚洲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中国文化的神鸟凤凰其实是一种越龙崇拜,公越龙颜色鲜豔、有很长的尾部、头上有装饰性结构、给人与火的印象等都与凤凰是相合的,并且做为能带来福气的鸟,越龙迁徙过后留下的龙粪对土地的滋养也可能是古代中国人奢望的天赐,甚至有人认为百鸟朝凤指的就是一堆雌龙环绕雄龙飞舞的模样,由于雌龙相比于雄龙数量多色彩又缤纷,很像大量的不同鸟类。而在中亚,一些学者认为提亚马特神也是公越龙被神性化后的形象,巨大的龙被当时的人误以为是多产的母龙,并且还能生出与自己完全不同型态的幼体,且间隔数年至数十年才会来访的习性与神话中大部分时间呈现不活跃状态,一活跃就要产子佔地抢夺权利(土地)的神话形象也是相合的。在欧洲则更加明显,越早期的屠龙插画中龙的形象越接近公越龙,包含双翅双足、尾部有勾、喷火以及像鸟一样的姿态,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屠龙插画中的龙在地面与人战斗,即使有翅翼也不飞离地面,甚至遭到人类围攻都不会离开选定的地点,这些行为都和保护栖息地时绝不退让的公越龙行为如出一辙。近年有些证据指出,齐格飞屠龙的故事原型也是杀死公越龙,所谓刀枪不入的龙血,其实是能解毒的越龙胆汁,而财宝是公龙鲜豔的身体,只是在欧洲的故事中没有找到对大群母龙意译的解释,因此欧洲的屠龙故事是否真是建立在对公越龙的讨伐上,目前学界持否定观点,更倾向欧洲的屠龙对象是四足飞龙和蝠翼龙,而这两者也在较晚期的屠龙插画中能很容易的识别出来并且成为主要的龙造型。
如今越龙已经少很多了,不只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更加容易杀死越龙,最大的原因是越龙的生殖行为和族群非常依赖强大的公龙和稳定的雌雄比例才得以存续,但恐怖龙王的出现将此平衡打破了,牠在天上横行的时候製造了太多孤独公龙也杀掉太多幼龙,使得越龙群很容易碰上同类并爆发战斗,这种性别比的歪斜和子代数骤减对整体族群的不良影响在千年后都没有完全消弭,因此如今越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飞龙了。不只如此,越龙的记忆力非常好,牠们可以记得一生中飞过的所有地点,公龙会避开曾经发生战斗的地点来繁殖,而小龙小时候就看著爸爸飞行的路线,成年后跟著龙群飞安全的路线,世代累积下来的结果造成在长途飞机发明之前,越龙能完全避开人类的注意,如今有了长途飞机后,越龙又躲著人类,加上数量不多,很难遇见。
在数量稳定且偶见的非魔法奇幻生物中越龙的智商算高,虽然不如堪称人智的那些魔法生物或超级稀有的强大龙类,但比海豚高,略等于或低于黑猩猩,不过越龙的高智商表现形式和海豚与黑猩猩不太一样,越龙不会使用工具也没有表现出额外非生存兴趣或慾望的脑部需求,可牠们可以容易的理解其他物种的情绪、肢体语言和意图,并进而做出利他行为,还会模仿其他物种的肢体动作来传递自己的意图,此外越龙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高于黑猩猩和海豚,牠们能计算加减法并记得"故事中人物间的关联",这点在圈养的越龙身上被详细描述过,关于越龙如何表达需求和抗议对待方式,以及最让人寻味的部分:向人类索取医疗协助。已知越龙能够在不具有四海一家方言或者龙语者协助的情况下,向熟悉的人类索求治疗处置,并且对于治疗过程引起的疼痛增强表现出忍耐并理解其为医疗行为的一部分,甚至会观察到自己同族的个体正承受痛苦后代其向人类求助,此外越龙会主动治疗其他物种的亲近个体伤势并保护该对象,用较不严谨的说法来形容,越龙是很通人性的。
这么通人性的物种,在魔法师们的眼裡最关心的大概就是可不可以做为坐骑,也就是属不属于骑龙了。很遗憾,越龙是不能做为做骑的,虽然智商高又能理解人类,越龙对自己的社会结构有极为偏执的忠诚和需求,一旦跟族群分开通常都很快会死于寂寞,雌龙无法在没有雄龙的情况下维持性别,性转后的雄龙对雌性的存在有很高需求,牠们本质上是一种为了保护族群而产生的东西,一旦没有族群就失去存在意义。也就是说,越龙只能做朋友,不能做为伙伴。
公龙颊部饰膜内侧的肉很软,虽然有鳞片保护但肉质与绿鬣蜥的脸颊肉相似,揉捏此部位会使公龙受到刺激,若是关係好的对象揉捏,公龙会觉得愉悦,反之被陌生人触碰会大大的激怒公龙。公龙腹部和翼膜是相比下较为脆弱的部位,通常不被允许触碰,一旦此两处受伤就容易变得暴躁,反之,若能照料公龙翅膜和肚子上的伤就很容易得到公龙的信任,强壮且健康的公龙不容易与其他动物建立良好关係。
母龙身上的鳞皮很软,揉母龙的身体可以取悦牠,抚摸头部也是一个好方法,母龙喜欢温暖的对象。见到母龙可以给牠餵食来亲近,然后抱起来贴著身体抱著,让母龙觉得温暖,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建立好的关係,母龙的侧颈和腹部也是被抚摸会舒服的部位,但最好不要对著不熟悉的公龙玩牠的母龙
恐怖龙王你真的是倒著活逆天活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