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世界: 【烈火流星】
头衔: 姊姊的妹妹(?)
- 帖子
- 4725
- 主题
- 1022
- 探险经验
- 21186
- 卡币
- 10711 F
- 头像出处
- 原子弹落下!
|
我知道这个标题听起来文诌诌的,不知道我在讲甚么。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做为创作者,我们用创作的剧情作品来展现想表达的内容,无论只是一个单纯的故事,或者有言外之意的内涵,都必须托于此故事上,而如果是现实背景的故事本身必然有其依托的设定和环境,而我感觉,这个"设定和环境"与"故事想表达的内容"就像是双头马车一样,几乎不可能取得平衡,对其环境的描述如果不够真实,读者难以引起共鸣或理解,但将心力用在处理此真实背景,代价就是内容的弱化,可故事内容往往和真实情况并不一致,强化内涵的时候就会离真实更远,就好像测不准原理一样。大部分的作者选择了把重心放在故事内容上,将其与故事背景矛盾或者有摩擦的部分模糊化或者强行合理,这可以让观众们满意,因为多数观众focus的是作者想展现的内容,一般来说作品内容是具有普世性的,然此举几乎都会招致故事背景圈内人的批评,认为其失真甚至夸张的还觉得丑化他们的行业,所以往往不能得到圈内人的认同;另一方面来说确实有许多作品选择了极其真实地去刻划该背景,能得到圈内人的一致赞同,但通常这种作品的社会评价都不高,大众对其不感兴趣,甚至还会有尖锐的评论人士称其毫无艺术/文学/创作价值,不过是某种环境的纪录片而已。此现象在选择的背景环境或设定越是非常识的领域越为严重,大众对其一无所知,特别是被社会偏见公认很无聊的领域更加深受其害,采纳这些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品,往往被迫必须在圈内人的小众市场和无知大众之间做选择,以商业作品而言是逼迫作者对钱或专业做选择,还很不幸的,往往被社会偏见的稀少领域圈内人,对自己的职业还常有著偏执和傲慢,尤其需要极高学歷或者技巧的更是如此,这些圈内人几乎不能被满足,因为他们对自己有著无与伦比的自豪,自豪到常常觉得社会不理解其并无所谓,这迫使作者转而选择迎合大众期待,也就是完全阐述其作品内容,很大程度上放弃真实性,结果就会得到一个「这个故事其实不是XXX也无所谓啊,不需要一定发生在XXX场所,我觉得太刻意了。」这类的评价。
这点在架空世界观或者脱离了"故事"的形式所呈现的作品并不明显,那也就不属于我今天所要讨论的作品类型范畴,通常其真实背景如果和故事内涵高度一致的,甚至重心本身就是呈现某一环境真实情况的,我觉得属于纪录片或者报导文学,并非我现在想讲的创作。
还是很抽象吗?那我举几个例子:日漫《蓝色时期》想展示的是艺校生的心态变化和人生课题,其所采用的艺校背景被阐述得相当真实,但在很多真正的艺校生眼裡依然是过于理想,将实际上艺校生面临的高失业风险和走投无路轻描淡写的带过,随著剧情发展虽然主角的心路歷程被刻画的更加细腻,但也招致了更多艺校生对其环境和师生间相处模式的批评,而做为非艺校专业的我,看其主角的成长觉得相当不错,我看不见真艺校生们嗤之以鼻的缺失,因为我不是圈内人。《怪医黑杰克》也是一个例子,虽然它确实是过于魔幻,对医疗行为的展现连我这圈外人都觉得很扯,可我之所以还算喜欢这部作品,是因为其中潜藏著许多人性的探讨和对生命意义与医疗处置正确与否的辩证,充满了手塚治虫式的人生哲学,但我认识的医生们绝大部分都对这部作品嗤之以鼻,因为手塚放弃了真实而选择内容,《医龙》也有类似的情况。往近了说,你们知道我超爱《TOP GUN:MAVERICK》的,吹爆剧情不知道吹几次了,可都不用真的fighter pilot出马,网路上的军武魔人已经成吨的产出对其战术和战机性能失真的批评,责备其为好莱坞式的套路爽片,第一集还被骂得更惨,但从影史排名和票房依旧可以看出非专业的大众喜欢作品的选择。前面讲的都是选择了内容牺牲了真实的案例,也都是取得社会大众认可和商业成功但捨弃圈内人肯定的范例,举一个反向的例子《白鲸记》,在成书的当时被认为除了细緻的捕鲸描写之外一无是处,缺乏内涵和人生啟示,直到若干年后其文学价值被重视,大部分的赞誉依然在纪录片般真实的捕鲸业内容描写上,纪实价值甚至超过文学价值,然而文中的早期捕鲸业已然消失,没有圈内人会对其进行批评了,可按照我个人的经验,读过它的人之中大部分对其故事剧情的设计也不到赞不绝口的地步,特别是读过原文或者不那么精简的翻译版的人,常常还是更加欣赏捕鲸的描写。而以我个人的专业方向去举例,我看《缉魂》的时候见到RNA携带记忆讯息气化转移的情节差点脑充血,在实验室跳著吐槽觉得这到底在干嘛,不过,我承认它其实还是不错的,剧情设计和对癌症病人的心理刻划,还是做得挺好的。
理解我在说甚么了吧?
所以说,我觉得专业人士的肯定和社会大众的认同是鱼与熊掌。
这对最近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创作困境。你们知道,我是一个立志在学术圈过一辈子,并且也已经在学术圈混了数年的人,我自认为对分子生物学术环境的理解还算足够,我知道这个圈子的黑暗面也很知道它崇高的部分。几年前,在前一个实验室遭受到某一位学长的亲身事件啟发后,我就一直很想以其他角度重新诠释那件事,特别是以珊娜做为实验室主持人的角度来展现,但......不可能完全復刻事件做为故事剧情,一来是太无聊了,二来不是我的风格,我肯定要对剧情和事件做点润色。这就遇上了一个麻烦:我究竟要把重心,放在内容上,还是放在对学术圈的描写上?按照我预设的剧情,我希望能呈现的是学术圈崇高理想的部分,就如我过去大部分的文章一样,我喜欢HE不喜欢黑深残,所以我很少写结局很阴暗的故事,但现实的学术圈阴暗面很大,依照我的理解甚至大部分身处学术圈的人对理想都抱持著不信任的态度,对自己的生活形式也颇有怨言,我设计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或者是教授画的大饼,是失真的,或者是那些运气爆好的chosen one才会发生的事情。可我又不想放开所有心力去真实的描述学术圈,去把那些伤痕和阴影扩大,来让读者们加深「学术圈就是黑暗的」这种负面的刻板印象,我知道那是社会大众一般对学圈的印象,我不想同意它,但又无法完全去否定。
因为太过了解,反而很难下手,再考量到脚色人设和故事后隐藏的主线,我就觉得,这个故事很难写出来,于是一直搁著没完整写的或者不停地删掉。现在我已经不知道,究竟要选择内容,还是选择真实了。明明一开始,我希望我的读者可以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学术圈的样貌,明白那是一个有危险的高压环境,但也是人类智慧最耀眼的场所,我想让读者去认识,进而对研究人员产生崇敬和认同,可实际上,我知道很多研究人员译自己对学术圈都不是认同的,而社会大众也觉得学术圈恶名昭彰。想得越多就越难下笔,所以我现在已经懞了
唉,也许这就像是我有天对学弟说的:「哪怕我们活到死都不曾见过一个真正的杀手,但光是看电影和动画,是个人都知道杀手大概会做甚么事,可是你问路边的人科科在做甚么?你看谁知道?」当时学弟是这么回答我的:「我们做的事情又无聊又跟世界的安全没有及时关联性,谁在乎呢?谁想为这么无聊的工作设计电影和动画啊?」说得也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