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个强幻想世界观的想法——从博尔赫斯的哲幻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中得到的启示

不久前我做了博尔赫斯的小说《特隆》的细读笔记,为此把这篇可读性极差的小说来来回回读了十几遍。起初我的看法和许多文学史里写的一样,这篇小说就是一个现实世界的隐喻,它采取奇异的角度对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史和人类命运的看法blablabla……可是读着读着,一个念头从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这不就是一份关于强幻想世界的某种写作纲领吗?(这个想法再简单不过了,可我许多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楞是没想到,过了这么久才想到,要不说人的自动化思维太严重了)或者说,它是一颗种子,从这个种子上,可以长出无数篇把“幻想”这件事做到极致的小说来。

“强幻想”是我临时采用的一个说法,它是相比于“弱幻想”而言的。比如《指环王》系列就是一个比较弱的幻想小说,它把现实的中古世界中一大半的东西直接搬进了小说里,其中许多概念例如“国王”“神”“巫师”“封建制度”或者物品如“马”“宫殿”“剑”“诗歌”……都不用作者加以解释,读者会自动将其代入现实世界中的对应概念来理解。它的神话也可以类比于现实世界中的神话,尽管内容不同,原理却一样。这种幻想与其说是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观,不如说是像现实主义一样在模拟现实,只不过它所模拟的现实不仅有现实中的历史,还有现实中的神话和幻想文学。当然,这里的强和弱是相对的,一个渐变。比方说,《冰与火之歌》的幻想就比《指环王》更弱,《哈利·波特》则比《冰与火之歌》还弱;《沙丘》和《三体》的虚构则比《指环王》更强。但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强的幻想作品,仍然是博尔赫斯的《特隆》和《阿莱夫》,因为它们是从这个世界的本体论开始进行幻想,在确立了本体论原则之后,其它的幻想则是以一种演绎的方式进行的。这类小说中的一切都需要读者从头开始理解,就算其中有一些和现实世界相似的部分,也是作为对比而存在的,读者一旦代入现实去理解它,就会发现自己理解错了,或者理解反了,这和《指环王》的阅读经验截然不同。

我所说的幻想的强弱,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是说,越是弱的幻想就越贴近现实主义。比方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极弱的幻想小说,《西游记》也是比较弱的幻想小说(虽然它写的都是幻想,但它的幻想内容大多不是作者自己创造的,而是现成的),《聊斋志异》的幻想则比较强,卡夫卡的小说大多都由极强的幻想性,尽管它们看似非常贴近现实,可里面的逻辑却是非现实的。曹雪芹和卡夫卡几乎在幻想强弱的两极,他们谁是更伟大的作家呢?很难说,因为标准不统一。

因而我说一种幻想创作是“强”还是“弱”,指的是其幻想设定在多大程度上对作品的一切起作用。比如一个数学家由一条公理推出一百条定理,再由这一百条定理推出一千个公式。这一百条定理和一千个公式及其推理过程,就好比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细节,而那条公理就好比幻想文学的核心设定。这些公式和定理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是依赖公理的成立。在这个意义上,一本数学著作就好比一部极强的幻想小说。在博尔赫斯《特隆》这篇小说里,这个核心设定就是“特隆人没有空间概念,只有时间概念”,其它的一切都是从这条形而上学设定中推出来的;而在《哈利·波特》系列里,决定情节走向的设定非常多(换句话说,作者打的补丁非常多,布料不够,只能捉襟而见肘),即便如此,这些设定也不能决定所有情节,决定关键情节走向的东西仍然是从现实世界搬来的——这就是一个弱幻想小说大量写幻想情节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红楼梦》也是弱幻想,但它不怎么写幻想情节,所以就没这些问题;《西游记》采用的则是散点透视,寓言式写法,读者不怎么在乎世界观的统一,所以它也没太多这类问题)。

但强幻想小说有个特点:它对作者的脑力要求非常高,因为它是一个演绎加幻想的过程。即便智商高如博尔赫斯,好像也没办法把《特隆》《阿莱夫》这样的东西写成长篇小说。我们这些平庸的后辈,在试图继承博尔赫斯的点子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把幻想设定放在本体论的层面,而是往低放一放。比如我写过一个《关于巫术起源及本质的四种主流观点》的短篇,它的设定是“在现实世界中有经过实证检验的巫术和巫术学的存在”,它并没有幻想一个世界,而是像《哈利·波特》那样,把一个幻想世界嵌入现实世界之中。这个小说的水平……尽管没那么强,但它是个相对而言的“强幻想”小说。

简而言之,我所说的“强幻想”,就是“打根儿上就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意思。这个“根儿”越深,它的幻想程度也就越强。读过《特隆》的朋友应该能很直观地理解我说的意思。

所以我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在稍稍降低强度的情况下,写一部较强的幻想小说,或者像博尔赫斯那样,构造一个强幻想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需要从头理解,一切关键的东西都是从它的原则中演绎出来的,它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并非依存,而是对比,或干脆没有关系。现在这还只是个点子,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个短篇之外,尚且没有作品;而且我还得继续写手头的另外一个长篇,所以……嗯……如果哪位朋友对此有兴趣,不妨帮我出出主意呢,或者您也有类似的写一个“强幻想”的想法,我们可以合作。

当然了,这种想法实现出来的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一堆互不相干的短篇,各有各的设定。我决定先试着写写,看到底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者被推入什么样的命运。

0:01 2025/3/13


【发帖际遇】:那丑 走在大街上摔了一跤,竟然发现地上躺着 7F卡币 ,赶紧捡起来!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回复 2#  @羽·凌风

我说的这个强弱,和约定俗成的“软”“硬”确实有区别。就像软硬科幻的区别一样,软硬奇幻的区别,打个比方说,里面同样提到一种魔法原理,软奇幻基本是胡编的,而硬奇幻可能就是在现实世界的魔法理论中有依据的。拿炼金术举例,硬奇幻如果写炼金术,其实有大量的古代炼金术文献可以参考。中国的这种东西更多,《西游记》就是用道家炼内丹的一整套隐喻编织的整个结构,不是胡编的,所以我说它“弱”,但是也“硬”。说它弱的意思是,它的核心设定不深,而且很多;说它硬的意思是,它的设定都是有根有据的。

用“强”“弱”这两个词,我其实想说的是这个“幻想设定”到底放在哪个层面的问题。这个设定放得越深,数量越少,我就说它越“强”。所以我想象的这种作品,如果用上面这个软硬的标准来评判的话,可能越是“强幻想”,反而越接近“软幻想”(当然了,它们没有正相关也没有负相关,就是纯粹不相关)。所以《指环王》从软硬上来讲,是很“硬”的,正是因为它的所有设定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根据。

当然了,我发现这些概念还是不提为好,越提越乱,还容易引起误解。因为根本不是啥概念,就是一些“方便说法”,不方便的时候就不用了。

你上面举的一个例子,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如果在小说里写一个东西叫“马”,却又和人们认识中的马不一样,这种写法好吗?

我同意你的说法,这种写法当然不好,不仅不好,而且是纯粹给自己找麻烦——因为它妨碍我讲故事。

我想象的这种小说,不可能在“马”这种如此具体的东西上做任何幻想设定,否则设定就太多了。我想追求的恰恰是设定的“深”和“少”。但话又说回来了,一旦设定放得很深,任何具体的东西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马”肯定和读者理解的马有所不同,但同时又不妨碍读者的理解。

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像人话是吧……我举个例子。

假如我的核心设定是:某个世界没有时间,除此之外,和我们的世界完全相同。

现在我说,这个世界里有一匹马。读者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日常认知中的马,没问题。但有一点不同的是,这匹马没有时间。由此也可以得出它的其它特性:

首先它没有生命,或者说,它有永恒的生命;
其次,它不会跑,因为跑是需要时间的;
再次,它无法被叫出名字来,因为你叫任何名字都需要时间;
第四,你无法观察它,因为观察需要时间;
……
总结:你只能在认识的层面把握它,因为它就是个理念。

这种理解错位确实发生了,但这个错位的过程从头到尾都是读者可以理解的,因而我们可以在这个错位上大做文章,甚至完全可以把这个推演的过程写成一篇小说。这个小说没有情节,但它仍然是一篇小说,因为它是虚构的。我的意思是说,这个推理过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的逻辑,但这个推理的前提——一匹马没有时间——是虚构的。

你在最后说到的那个问题,就是说,如何用这些(化学性质十分不稳定的)新材料建构一个世界,完成“讲故事”这个任务的方法,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至少我不着急讲故事。我能接受一篇小说,甚至一部小说,半点情节都没有,完全在虚构的设定下玩头脑风暴。等读者完全适应了这些设定之后,再来点故事情节也不迟。这样的小说其实挺多的,这也不算什么特别“先锋”的想法。

——————————————————————————————————————————————————————
其实上面这些表达都容易引起误解。倒不如这样总结一下:

在传统小说里,设定是为故事服务的,故事是为主题服务的;但是还有一种写法,可以让设定填满小说,不写故事,或者写极少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故事为设定服务,设定为主题服务。

故事是靠共鸣来影响读者的,但设定不同,设定是靠在读者脑子里制造新东西来改变读者的。换句话说,这类幻想小说有点像自然科学中那些学术前沿的理论,它们冲击读者靠的是科学想象力。这些小说和学术论文的唯一区别是,它们主要用形象说话,而不是纯粹用概念和逻辑。

————————————————————————————————————————————————————————
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的一种“提纯”过的幻想小说(无论是奇幻,科幻还是二者的混合体,都一样,它们无非是设定之来源的区别)。

我基本上是读各种神话长大的,尤其对希腊、北欧的神话比较熟,也很有感情,所以以前写小说啊写剧本啊都爱化用神话典故。后来逐渐地我不爱用了,因为我觉得这虽然是幻想的东西,但不是我的幻想,而是别人的。我拿来用的这种做法,跟现实主义者拿现实素材来用的做法,没有任何根本区别——换句话说,我写的只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罢了。我没有感觉到写幻想文学独有的那种自由。

我想的这种“打根儿上就和现实不一样”,其实在帖子里,我也感觉自己没表达太清楚。后来想了想,它指的可能是一种“似是而非感”,就是说,看似写的是现实,但总感觉有点别扭,因为它背后的东西和现实完全不同,相同的地方只是表面。甚至可以这么说:表面上越相似,别扭的感觉才越强烈。所以我追求的甚至可能是一种伪装成自然主义的幻想小说,一种类似于“平行世界”或“阴间”的小说。

阴间的马和阳间的马有什么区别?没区别,都是马。但就是给人的感觉不一样,有那么一丝差别,而且总有那么一丝差别。

大概就是这样吧。

这么虚空描述其实很难说清楚,甚至于很多地方都自相矛盾(我上面的话已经有好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了)。我最近试试写一点东西,看看能不能用作品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或更糊涂)一点。


【发帖际遇】那丑 在龙峰山脉遇上了谜样的大姊,被请了一杯酒,喝下感到神清气爽,获得&sid=3sfZtX 25探险经验 !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TOP


回复 4#  @羽·凌风

我看了一下那篇“伪论文”,很喜欢。它的“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感觉拿捏得非常好,而且看得出来你对这种描述性研究的风格非常熟悉,毕竟是本职工作,这种“站在里面说话”的感觉是外行很难模仿出来的。这种用设定来代替故事的做法,确实很符合我的想象。不过它当然不只是“模拟论文”这一种风格啦,它还可以模拟别的东西,比如梦话、告示、法律文书、地方志、抒情诗残篇、讲演稿、家用电器说明书、宗教文献……等等这些,只要是非叙事的文体,都可以。这些东西模拟出来,未必都是“科奇”的风格了,虽然确实,科学奇幻是目前最成功的一类。

我提到在小说里化用神话典故和设定的事,我的意思其实是说,就算你把它们“化”成了自己的,变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件事也和“幻想”没关系,它只是写作基本功的事。所谓幻想,指的是自己凭空创造,而不是把别人凭空创造的东西拿来用。比如《西游记》,它把别人幻想出来的东西拿来用,用得非常好,这没问题,但这毕竟不是它的作者创造出来的——《西游记》当然是幻想文学,但在我眼里,它不是经过“提纯”的幻想文学。相对地来说,比如你写的这篇模拟论文的小说,它看起来比《西游记》更像某种现实,但它在“幻想”这个意义上却比《西游记》纯度更高。

(而且我发现作品之间的对话,比作者之间的对话更有效。你一举出自己的这篇作品来,我就立刻明白你明白了我的意思……)

TOP


回复 6#  @红峡青灿

“这些作品的本质就是它们自身,作者撰写这些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完善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乃至对文学本身的钻研,换言之作品本身即是目的。”

——这个表达我觉得比我说的清楚多了(我的想法因为不太成熟,所以表达上也有点乱)。其实我想象的所谓“强幻想”,还不如表达为“以幻想本身为主题的纯文学”,因为纯文学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定义,所以不至于引起太多误解。纯文学就是你说的这种,以其自身(或者说自身的形式)为目的的文学。(相对而言,比如严肃文学就是以推动人类进步为目的,商品文学就是以赚钱为目的,等等。)(当然这个“文学形式”的范围很大,但简单地来说,就是:能直观到的就是形式的方面,无法直观到的、只能抽象把握的就是内容的方面。大概是这样。)

而且我确实就是这个意思。我构想中的东西,首先它是个纯文学,就是不太考虑文学形式之外的东西;其次,它的主题本身就是虚构。它的目的就是对“虚构”的探索,看看我在某个世界的最深处就埋下一颗虚构的种子,它最后能长成什么样。

“有种奠基于思考而非现实,奠基于"可能性"而非"可行性"的意涵。”

——这句也总结得太恰当了。就好比物理学中的理论物理,研究多维空间啊,弦论啊之类,它对可能性的描述已经远远走在了技术可行性之前。纯文学在文学中就有点像理论物理,它探索的是文学形式本身的可能性,而严肃文学和商品文学都是建立在这类可能性得以成熟实施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感觉就是要做一部哲学大作的起手式啊!”

目前我也就会个起手式,下一步还没想好呢……纯文学的东西因为总是“自指”的,所以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哲学味,但可能也就这么一点儿了。

我想象中的幻想小说,它的阅读快感区别于其它类型小说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读者有一种“松动”的感觉,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读者对世界的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越深地遭到松动和打破,他们感觉到的自由也就越深刻。虽然这种自由感未必都好受,因为自由本身有它可怕的一面,但这毕竟是自由。就好像一个人在客厅的沙发上坐着,面前的地板砖突然变成一个无限大的深渊,他感觉到了自由,同时也感觉到毛骨悚然,这个毛骨悚然正是自由带给他的。

我说的只是幻想小说的特质,就是说,它的幻想性质带来的东西。当然我读《哈利波特》也会很喜欢里面的魔法世界,喜欢里面的人物性格,但这些跟“幻想”这件事没关系,而是小说其它部分的功劳。而一种“提纯”的幻想小说,会尽量避免其它部分的影响,就像做实验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才能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一样。纯文学的写作过程和做实验是一样的,只不过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它的实验结果就是实验过程本身。

这种小说确实不好读,但阅读难度其实也取决于作者的表达能力。比如艾柯的《玫瑰之名》和《傅科摆》,就是一种人文幻想小说,写一种阴谋论思想能够在何种深度上被植入人类的整个文化历史之中,属于极强的幻想了,但它们本身也都是很吸引人的悬疑小说,读下来其实并不难,只是里面的东西消化起来稍微难一点。它再通俗一点的形式就是《达芬奇密码》。

我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我读的幻想小说越多,就对其中“幻想”的东西要求越高,就像喝酒,难免会越来越追求高度数的酒。度数不是酒的全部,就像幻想不是幻想小说的全部一样;但度数是酒的特质,别的饮料代替不了,对一个酒鬼来说,只有度数越高,它才“越是酒”。同样,读幻想小说多了,自然也会追求越来越“纯”的幻想小说。“纯”不等于“好”,伏特加比拉菲纯多了,但质量上差得远。可对于一个酒鬼来说,喝伏特加比喝拉菲更过瘾。关键就在这儿。

所以我觉得这种小说如果让我这样的庸才来写,甚至未必写得出来。更可行的反倒是一种“设定集”一类的东西,只不过这些设定都是强关联的,甚至是一个点演绎出来的。演绎的过程尽量不加别的原则,尽管它可以加一堆素材(这个没有限制,把整个现实世界加进去都行,甚至把整个现实世界的所有原则加进去都行,只要它们是作为素材而被使用的),但不能加原则。

比方说,我的原则是:每个人都只能说谎。

以此为原则,可以从任何一个方面开始建构这个设定集。设定集的内容完全可以是我们现存的这个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所有跟原则矛盾的东西都必须得到修改,也就是说,等于把这个原则“植入”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当然也未必非要是现实世界,任何一个可能的世界都行。

这其实就是幻想。因为把一个和幻想的原则植入任何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无论看起来多么熟悉,它都是幻想的产物。当然,这个作为素材的世界本身所现有的任何一条原则,都可以和这个幻想的原则相结合,产生出其它的原则来。比方说:

【每个人都只能说谎】+【总有人不愿意说谎】=【有一部分人选择沉默】

【每个人都只能说谎】+【人类的思想中有真假的概念】=【人类思想中的真假的概念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

或者

【人类思想中的真假的概念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表达概念的方式除了语言,还有非语言类艺术】=【许多人选择用非语言类艺术表达真假的概念】

每个加号前的项都是幻想原则,加号后的项都是素材(可以来自任何地方,一般是来自我们的现实世界),它们可以生成新的幻想子原则,也可以直接生成作品的情节。但每一个幻想子原则都是总原则的直系后代。情节的道理也是这样,尽管情节不能都是演绎出来的(理论上可以,但难度太大了),但每段情节和幻想原则的关系应当是比较紧密的。

这就是我想象的一种“提纯”的幻想小说的概貌了。

TOP


回复 8#  @羽·凌风

我说的“凭空”创造,倒也确实不是真的凭空,更多是一种对现有素材的“否定”。比方说,素材是“物质存在”,那我就可以试着写一个“物质不存在”的世界。只是在“自由”的意义上,我说这种创造是凭空的,因为它没道理,而不是没思想材料。它更类似于一种在极度无聊时的游戏。人在极度无聊时是无所依凭的,因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纯粹创造性的。

当然这种设定过程肯定不是自由的。推理和演绎当然谈不上自由。只是我指望读者在读这些东西的过程中,感觉到“原来还可以这样”,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像钉子一样被牢牢地钉在这个世界上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有无数种可能性,而不只是一种可能性。

不过还是之前说的:我得尽量少用概念说话了。下次万一讨论类似的话题,还是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或者直接用作品)比较好。概念在写论文时挺好用,但是放在日常讨论中,引起的误解反而比理解多。
那丑 于 2025-4-3 18:28 补充以下内容
回复 9#  @那丑

最近是真想按这种想法写点东西,但一个是它实在很不成熟,还有就是最近焦虑症犯的有点厉害,不得不吃药(有时候也得喝酒),脑子经常晕乎乎的。胡写八写的东西能写,严谨点的就写不了了。


【发帖际遇】:那丑 走到龙洋城中央广场时见到喝得大醉的羽·凌风正在疯狂撒钱,立刻凑上前,获得了 129F卡币 。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