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前阵子因故从家裡搬到朋友家,两个月后的今明两天又要从朋友家搬到深坑。细细数来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搬家次数好像满多的,而且每一次都是疾走搬迁,无怪乎my old man说我是跑路大师。

五岁的时候家裡从一个县市搬到另一个,国中的时候再搬回来并且一直住到高中毕业,大学的时候第一年搬去宿舍,第二年搬回家,第三年搬到很雷的房东那裡,第四五年搬到很好的房东那裡,毕业后的半年先后住过某偏乡和朋友家,然后再搬回家,接著搬到研究所宿舍,然后再搬到另一个城镇,半年后又搬到研究所附近,接著再搬回家,然后就是今年的两次搬家。算起来我在28年的人生中已经搬过15次家了,虽然还是远输北斋,但我想比很多人一辈子都多了,而且我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住十年。

人生第一次搬家对我的影响可能很大,虽然当时我没感受到甚么不开心,但后来回头思考发现我有很多行为在那次搬家后就发生惊人的改变:有些我本来很喜欢吃的食物再也不吃了,比如葡萄乾在搬家后的某一天突然让我觉得非常噁心,明明是以前最喜欢的同一个牌子;本来喜欢的枕头和抱偶忽然完全不想要了被我丢在一边,而搬家前一阵子奶奶刚做给我的新枕头(枕头君)原本觉得很讨厌,搬家后忽然成了我最喜欢的安心小物还一路抱到现在......我不知道是不是太小年纪的搬家让我成了一个对家没有依恋的人,但我的手足都没有这种倾向,究竟是当时他们太小(两岁&刚出生数月)没有办法感受环境变化,还是我生性漂泊?

我对家族的情感联繫和实体的家屋空间从小就没有明显依恋,犹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在学习单上回答「家对我的意义是?」时写下了「一个不想回去但不得不回去的地方。」这个惊得老师约谈我的答案,我知道大部分同学都写是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但对我来说没有感觉。说不定那位老师对我的偏差看法在当时就产生了,日后她又因为其他理由用相当不符合教师伦理的方式对待我,一直告诉我母亲我是没有爱和同理心的小孩直到我不堪虐待哭闹不去上学,那是后话了,但当时我很明确的知道,绝大部分同侪都不会对这道问题写出这种答案,特别是我并非家暴受害者或者生在问题家庭。

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关係还不错的朋友家裡要搬家,她为此感到很烦燥和沮丧,她说她不想离开从小生活的家乡,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情绪。大学的时候同学们搬家的频率变得很高,毕竟凡是有大学的地方就有各种恶房东虎视眈眈的剥学生的皮,这时候开始,讨厌搬家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是嫌麻烦,要不是杂物太多就是喜欢大型私人健身器材或买了难以用机车载运的家具,这些理由我就非常能理解,因为我已经从大学生活中理解到,不愿搬家或者情感上不想离开家的同学,根本不会去外地念大学。我的大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学生来自外地,这所学校就几乎没有甚么恋家还会守地盘的傢伙,全都是些浪人,让我觉得对家没有依恋也不是甚么奇怪的事情了。

虽说我对家没有眷恋,但我对我的寝具忠诚度惊人的高,两个枕头抱了20年都没换掉可见一斑,我会因为我喜欢的寝具老旧面临要汰换但没找到新的喜欢的寝具而烦躁,而且我对寝具的独佔慾也无人能及。小时候我能够闻一闻枕头和棉被就知道今天有哪个家人在我不在的时候碰了我的枕头并对此大发雷霆,因此我家人都知道不能碰我的寝具,即使我已经长大他们依然尊重我的习性,要挪动我的寝具都会先知会我。我的寝具对我来说就是家的锚点,是我最终的归宿,我可以离开它们很久,但一定会回来需要它们。重点是寝具在哪,哪裡就是我的家。这完全就是MMORPG的復活点或回城定标,是脚色赖以存在的定位,我15次的搬家指的就是我挪动床铺的次数!就是我改脚色回归地点的次数啦!

「家是"我的"枕头和"我的"棉被所在处,和家人与房屋啥的无关!」这就是我对家的定义。

 


快把萌灿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