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19-10-22 11:55 编辑
通常来说,骑族是脊椎动物中以植物或虫子为主食的被毛类动物的统称。和掠食性的食肉动物(兽族)相比,食草的骑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掠食的对象,通常更善于防御和奔逃,性情较为温和,很少像兽族那样主动袭击任何看起来弱于自己的生物。除性情之外,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更为明显,骑族普遍没有发达的犬齿、无裂齿,门齿发达,且具有发达的肠胃消化系统,因此人们偶尔也会对应兽族的俗称称呼骑族为“门族”(对应裂族)或“蹄族”(对应牙族)。骑族通常聚群而居,其群体规模仅次于群居性虫类和人类,但除少数类群外(如鼠类),大部分骑族都不具备复杂的社会性,聚群与其说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如说更像是对掠食压力的适应行为。

系统与形态分类

-演化历史

骑族和兽族有着共同祖先,即出现在富氧代末期的“毛祖”(http://www.dragicland.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26)。毛祖由小型有鳞类动物为逃避富氧代巨龙的统治演化而来,是一种长相和今天的鼠类相似的小型动物,主食虫类、小型龙极其蛋、植物以及部分矿物,为杂食的夜行性动物。按照现代建立的种族类群分类体系,学界普遍认为毛祖作为当时的小型食草兼食虫生物、且生态位很低常被当时遍布世界的大型龙类捕食,应当属于最早的骑族动物。

而到了羽毛代早期,巨龙时代随着战争落幕,被毛类终于可以占据过去被巨龙所称霸的生态位,得以物种大爆发的时候,骑族已经初具规模,有了大量的鼠类物种。有古生物学家对比现生鼠类和羽毛代早期鼠类后发现,现生的大部分鼠类科属在这时候就已经形成了,鼠类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被毛动物类群。而随着物种大爆发,占据了多样生态位的原始鼠类在短期内辐射演化出了大量其他科属,包括原始的食肉动物(如黎明兽)和其他骑类动物(如始祖鹿),并构成了现代被毛类群的雏形。

-命名沿革

据考证,“骑族”这个名字最早来源于艳青洲中北部草原地区的游猎民。艳青洲的草原上原产草原马,这是一种性情乖戾易怒、却心思细腻并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游荡型群居动物,没有固定的领地、逐水草而居。和定居型生境里原始人常借助猛兽的力量、和掠食性动物建立起友好关系的模式不同,在迁移型生境里人们更需要食草动物对环境变迁的灵敏感应。长久以来,生活在此地的游猎民跟随马群的脚步寻找适合安居的肥美草场,渐渐地和马群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的合作共生关系:马群负责寻找新的草场和水源,而猎人则能保护马群免受草原上掠食者的侵扰。部落中最骁勇的猎人、或是地位最高的酋长,甚至能够获得马群首领的认可,得到骑乘动物、以人之躯施马之力的资格。而“骑”一词就从此而来,用以形容这种人与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因此“骑族”也就用于指代这些能够和原人建立友好关系、能够骑乘的大中型食草动物,后来又扩展到作为“兽族”的对立意象,即性情较为友善的食草或食虫动物的统称。

与之相应的,其他迁移型生境里的古人也有和食草动物建立联盟关系的例子,如利奇洲北部荒漠的原人和瘤犀群、火凤洲中部荒原的原人和甲犀群、以及卡亚洲南部草原的原人和鹿群。而除了“骑”之外,“驼”、“驳”、“驿”、“驶”等概念和词汇也是在原人和食草动物的合作中产生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前文提到也有部分定居型的原始人会倾向于和兽类组成联盟,而非和骑类合作,但由于兽类动物在捕猎时的行为比骑类单纯的对抗和奔跑更复杂,原人的骑乘会严重影响动物自身的活动,因此很少发展出像骑类这样把骑乘作为信任和奖赏的情况,原人对兽类的形容更多的是“驯”、“驭”、“伴”一类。

-形态分类

骑族动物按照生活型可以分为四类,即角、驰、甲、鼠。不同生活型的动物形态差异较大,且习性也具有一定差别。值得一提的是,和龙族、兽族不同,骑族动物自身并不会用生活型来分类周围的动物,而仅是通过物种来进行归类。一些聚大群并和其他生物有合作共生关系的物种甚至还会简单粗暴地使用“自己人”/“敌人”来进行物种的划分。

-驰骑:骑族中较为进化的一个类群,体型中等,善奔跑且速度快,身体细瘦而呈流线形。
-角骑:具有特殊防御行为的类群,多数种类头上长有角。体型中等偏大,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领域意识和头领意识。
-甲骑:体型巨大、雄壮,身体皮肤粗糙坚硬是该类群最主要的特征,甚至一些种身上覆盖有骨板。多数独居或非繁殖期独居。
-鼠骑:骑族中最古老、但也是最成功的类群。体型较小,四肢短小但移动速度很快。多数群居、能够组成庞大的社群、许多种具有发达的社会性。是所有陆生被毛类动物中分布最广、变化最多的类群。

种族生态

-多样化的生态位

骑族普遍为食草动物,偶有食虫或杂食性,基本上都是营养级较低的初级消费者。但这并不等于说骑族的生态地位一定很低很窄,恰恰相反,骑族的生态位分化比兽族更加宽泛,在陆生脊椎动物中甚至仅次于主杂食性且形态各异的龙族。

食谱的分化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掠食动物捕食其他动物,无论猎物是什么物种,掠食者所希望取得的通常都是猎物的肉,因此掠食动物对猎物的生态位分化往往都是建立在物种层面上的(例如同一个区域内的狼主捕食鹿、而虎主捕食牛,但通常都对猎物尸体来者不拒),大部分体型较大的兽族(例如熊类)甚至是见什么捕食什么的类型,兽族正是因为这种生态位重叠的现象常会出现激烈的竞争。但植物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大部分植物都是构件生物,取食植物的茎叶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伤其性命,而且和食客相比,植物的个体普遍都较大(例如草和鼠、树和鹿),这就造成了食草动物在觅食植物时并不能将其全部杀死吃干净的局面。而植物作为构件生物,其每个部位(根茎叶花果等)的质感和性质都各有特色、极易分辨且互不干扰,这也使得动物很容易发展出对不同部位的取食偏好,以满足各自不同的营养需求和喜好。

正是基于这种植物作为构件生物的特性,食草动物对于食物的选择比食肉动物更加复杂和分化。和食肉动物一样,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取食也有建立在物种层面上的分化,例如不同的鹿可能偏好取食不同的草本植物和树叶。而除此之外,食草动物对于取食部位的偏好也有明显的分化。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同域分布、同样取食草本植物的兔和鼠,往往会演化成一种喜食草叶和草茎、而另一种更常觅食草根和苔藓的情况。

体型相近的动物尚且可以通过食谱分化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而骑族动物多样化的体型更是显示了这个类群生态幅的宽广。小型骑族诸如鼠类的生态位较低,许多掠食性兽类小至貂类大至熊类都是其天敌。而体型较大、防御能力特化的骑族如甲类情况就截然不同,成年的甲骑除了巨龙几乎没有天敌,在很多大型龙类数量较少的非矿山地区,甲骑甚至可以取代巨龙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环境改造者。

-防御行为

如前文所述,和向捕猎、攻击、竞争方向演化的掠食性食肉动物不同,通常作为猎物的食草动物更擅长防御和逃跑的本事。这种特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个体生理、个体行为以及群体行为(社会性)。

角骑和甲骑就是从生理尺度上抵御掠食者的佼佼者。顾名思义,角骑通常长有尖角、而甲骑皮糙肉厚仿佛身披铠甲,都能有效地保护自身抵御敌害。也有部分骑族同时拥有尖角和铠甲,如山猪科和角犀科。铠甲如何防御敌害不必多说,相比起来尖角的用途就复杂而有趣得多了。角骑在竞争地位、配偶或是领地时会以对冲头角的方式相互攻击,因此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角骑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抗食肉动物的捕猎,但实际情况远比冲角复杂得多。

和山猪、角犀这种长在面部、朝向前方的獠牙和鼻角不同,许多角骑的尖角是长在头顶甚至身侧、且角尖朝上或是朝后的,这种形态可以让角骑在相互对冲、竞争领地和繁殖权时尽量避免缠绕和伤害对方、同时更容易发挥出四肢身躯和脖颈的力量、展现自己的全力和雄性魅力,但也让其埋头对冲捕猎者时更容易迷失方向、且把脆弱的脖子和脊柱直接暴露在掠食者眼前。因此,角骑演化出了一种特殊的使用尖角的方式,在防御掠食者时,他们的尖角与其说是一种武器,不如说更像是防具:当遭遇敌害,角骑可以利用尖角快速凝聚出防护性质的魔法(多数为风盾),由于角尖朝后距离脖子很近,因此动物很快就可以把凝聚出的魔法防御置于最脆弱的脖子部位用于保护自己,“尖端施法效应”的效果和优势在角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少数角尖向前的角骑(如刀刃鹿)就不会这样的技巧,他们和山猪一样更擅长用尖刺突击;而那些角面很大、角型复杂的角骑(如大角鹿)甚至可以同时用朝后的角尖凝聚风盾保护脖子、而用朝上或是朝前的角尖作为武器冲撞掠食者。

奔跑是骑族动物最常用的逃避敌害的方法,其中驰骑尤其深谙此道。许多驰骑可以熟练运用风系(气流系)或是地系(构造系)魔法的技巧,在自己身后或是脚下制造适合的借力点,用于加速以及更加省力地奔跑。在一些场景下,例如地形空旷或是有小坡地时,驰骑甚至可以通过气流魔法的帮助进行短距离的飞腾,其原理类似长龙的御风飞行。近代的原人按此原理发明了气垫船,而羽神也按照长龙飞行的原理发明了气垫飞车。

聚群而居则是骑族动物的群体防御行为,正如摘要所述,骑族动物的社会性不如其他群居的被毛类动物(如兽族里的狼、人族里的猿猴),甚至许多骑族动物的社会性可以说相当之低,没有复杂的合作分工也没有社会的概念,骑族动物(尤其是中大型的动物)的群居是一种主要建立在“群体稀释效应”上的防御敌害的行为。“群体稀释效应”即动物的群体越大,那么其中每一个个体被捕食的风险就会相应减小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数学概率、更是因为群体里关注掠食者的“哨兵”增多便能增加所有个体逃避或对抗敌害的反应时间。许多集群或混群现象、如小型鱼类或小型鸟类的集群、龙族里巨龙幼崽和小型龙类的混群,都是这种效应的体现。有充分的化石证据显示,早期的类鼠型骑类就已经具有这种社会性较为松散的聚群现象,用于保护自身在掠食者的捕猎下尽可能存活下来。这种原始鼠类的生存策略也延续到了现在的鼠类和其他中小型骑族身上,直到大型骑族或是具有充分防御武器的骑族出现(甲骑类),这些骑族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而不再需求群体的力量,才更倾向于各自占据一方水土、独立生活。

-混群行为和共生关系

如上文所述,骑族一方面由于食谱和体型的分化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相互之间的竞争不像兽族那样严苛和激烈,另一方面作为食草动物不擅长攻击而更善于用防御行为来保护自身、并发展出了通过大规模集群来获得更多哨兵和更高个体存活率的方式。在这种不同物种具有共存的可能性、且对大集群存在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混群现象便应运而生。和龙族里大型龙和小型龙之间以巨龙为根基和统治者的混群关系不同,骑族的混群更加庞大、杂乱、缺乏明确的分工、以及物种固定的共生关系。实际上,和脊椎动物混群比起来,骑族的混群更接近鱼类。

尽管骑族可以和其他生态位和习性较远的动物(如草原马和原人)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但通常情况下,动物都更倾向于和具有相似食物、共同敌人的物种混群,以保持分布地和迁徙行为的一致性、以及在面对敌害时能够相互警戒、相互帮助和照应。中型骑族动物之间的混群很常见,并多发生在平原地区,如大部分角骑和驰骑的混群。平原地形辽阔、有充足的空间、也已于脖子长的食草动物观察附近的情况,混群能够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共同警戒敌害。相较而言,生活在较为封闭的森林地区里的骑族,其混群现象就要少得多,即使混群,通常也是骑族和其他擅长攀援树木的物种(如鸟类、猴类)混群。

相比起来,小型骑族之间的混群就和稳定的共生更为接近。一般来说,小型动物由于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同时每个个体所需要的食物有限,他们对于食物形态和营养需求的分化更为明显,常会出现同域分布的一种鼠类喜食草根而另一种喜食草叶的情况。一些极端情况下(如资源匮乏的岛屿生境下),不同鼠类喜食的根茎形态甚至还会有所不同。这种生态位的分化为更广泛充分的混群提供了可能,而小型动物相比大中型动物需要更充分的警戒和更高效的逃避敌害,这也使得混群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小型动物由于能量有限,其生理结构往往特化适应于某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这种特化不仅仅体现在食谱选择上,也常体现在日常生活、防御和警戒行为上。和能奔能抗能远眺能攻击的大中型骑族不同,小型骑族每一种通常只特化了一种生存策略,因此通过混群充分利用不同物种的演化优势,形成类似共生的合作关系,对于小型骑族来说尤为重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北极极地地区雪鼠与雪兔的混群共生。这两种鼠骑喜爱的食物略有差异,雪兔热爱草叶和草茎、而雪鼠更常觅食草根和苔藓。这两种极地的穴居食草动物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擅长挖洞的雪鼠负责修建复杂的地下网络提供避难处和居所、而擅长用风系魔法倾听四周动静的雪兔则担当警戒的工作。

种族文化

-种族意识

骑族没有种族意识,这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共识。毕竟从来源上来说,骑族之名只是作为兽族的对立面而存在,是人为规定的主观分类;而从本质上来说,骑族只是一个生物类群,是非掠食性食肉动物的被毛类所组成的、较为原始的一大类群,没有自行集结成具有命运共同体性质的原始社会。骑族动物不会以种族之名称呼彼此,甚至学界认为骑族根本就没有种族的概念,仅以物种来划分不同的生物。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在捕食压力很大、或是骑族混群很充分的地区,骑族甚至连物种都很少提及,而是只考虑个体层面的存活和繁殖与否。

尽管没有种族观念,但骑族动物仍有派系或者说部落的概念。受益于群体稀释效应,骑族动物会将所处的集群或混群视为自己的部落,享受集群所带来的好处,并以自身的警戒放哨和相互帮助作为回馈。只不过,骑族的这种社会观念非常的原始,和兽族那种包含有群体荣誉感、通过情感纽带相互链接而形成的集群社会截然不同。最明显的差异就是骑族的群体认同感和道德观念十分薄弱,个体的磨难和死亡对于群体里的其他个体(尤其是关系较远的)而言可能就像在看其他种族的故事,他们会优先考虑杀人者对自身是否存在威胁、而不是为死者愤怒或悲伤,这一点和社会性很强可社会集群极大、导致情感关系亲疏差异明显的原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化信仰

骑族较低的社会性、较弱的身体能力、较温和的行为方式、以及将自身命运托付于概率的佛系性情,使得他们很少搞个体崇拜,而是视伟大的、与植物生长息息相关的自然景观或自然现象为神明。即使是那些社会性、领地和头领意识较强的骑族,比起赐予领袖或自己的物种以神性,也还是更倾向于直接崇拜原始、庞大而不可名状的自然景物。这一点和乐于崇拜具有伟力的个体、或常把自然神变成动物形象予以崇拜的兽族大相径庭。因此,骑族动物的信仰体系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山神、大地神、河神、某棵古树或是某块巨石都可以成为神明本身被加以崇拜。

骑族也很少提及季节神的概念,由于不管什么季节,自然景观都依然存在、只是外表有一些改变,所以骑族没有将季节独立为神、而是视不同的季节为景观神的不同形态,或者说,季节是景观神的形态转变所引起的。骑族几乎没有抽象神,甚至有学者怀疑原始的骑族文化里也没有什么抽象的概念。骑族神里最抽象的大概就是死神了,这也是少有的以动物形象为基础塑造的神明。死神的形象通常为骑族群体所面临的最危险的掠食者(或是几种危险掠食者的混合体),和兽族的灾神或夏神类似,其形象通常为龙。

-鼠骑的社会性

有趣的是,尽管对于许多大中型骑族而言,由于具有健壮的体格和一定的体型,通过简单的集群、享受数学概率的好处就已够用了,但对于许多小型骑族来说,掠食性被毛类在羽毛代早期的大爆发无疑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灾难。为逃避数量增多且形态各异的掠食者,小型骑族不得不发展出更加高效的生存方式,包括混群共生、职能分化,以及,小型社会。可以说,鼠骑的社会性是骑族动物中最高的,一些物种(如草原鼠)的社会结构甚至超越许多群居性的兽族,初步具备了建立在工具创新和知识积累上的文明雏形。


【发帖际遇】羽·凌风 看见现行犯立刻上前捕捉,见义勇为被刀疤警长克莱尔·地皇鼓励,获得赏金&sid=PGpHrC 33F卡币 !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毛祖wwwwwwwwwwwwww聽起來超萌!

骑族动物按照生活型可以分为五类,即角、驰、甲、鼠

你這是現在很流行的,四天王一定有五個,三女神一定有四個嗎?

往後的角變成頸部的護盾wwwwwww
佛系wwwwwwwwwwwwwwwwww

老鼠甚麼都知道!老鼠是最棒的!wwwwwwwwwwwwwwwwwwwww

快把萌燦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回复 2#  @紅峽青燦

毛祖……按照形象描述来看……大概,像个肛毛刚毛很明显的裸鼹(???)
不我这是反过来的……五天王有四个!(炸)WWWWWWWWWWWWW
骑族的脖子有护盾,emmmm……看来兽族最常用的捕食策略都是掏肛了(火尾鼠警告)WWWWWW
老鼠还是相当聪明的,如果不是体型太小没法和兽族分庭抗礼、只能和兔子一类合作,单以智能来说也许不逊色于兽族甚至一些猴子(?)WWWWWWWW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