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神族为生活在云洲的特有六足类动物的统称,是原人为这些形态亦熟悉亦陌生、能够展翅飞行的动物所取的雅称。对于生活在地面上的原人而言,神族神秘和少见,在古代曾被当做真正的神明而得以崇拜。随着科学战胜神学、技术发展揭开了云洲神秘的面纱,神族也跌落了神坛,再也不是神秘的圣灵,而是和地面生物一样有血有肉的生命。尽管一部分学者建议并着手以“云族”重命名这个类群,但学界仍然依照习惯保留了“神族”的称呼。


生物学分类

- 系统分类

神族皆为六足纲动物,最早的可以归类为神族的动物起源于羽毛代中期,即“始祖鹫”大规模迁入云洲之后。始祖鹫是一类原始的羽毛总目动物,是六足被毛目和六足披羽目的共同祖先,具有许多和有鳞目接近的原始特征,包括卵生、变温、具有原始毛片羽片、矿食性等。占据云洲后,由于云洲地理环境气候多变、温差很大、生境破碎化、土壤多水而缺乏营养等性质,使得云洲六足纲演化出了一些适应性特征,如为了抵御气温变化而普遍出现了恒温机制、为了更好地飞行和御寒而演化出了混合羽毛片、以及因对更高强度运动的需求和环境缺乏矿物而退化掉了矿食性。而在生育方式方面则没有出现如此统一的演化历程,因为一方面云洲特有的蓬松易挖掘、日照强易保温的白云土十分适合筑巢孵卵,另一方面破碎化生境导致的长期迁移行为又促成了更安全、更便于移动的胎生的演化,因此云洲六足纲的动物有着两种生育方式。通常来说,体型较大的掠食性动物更倾向于卵生或卵胎生,而体型较小的动物更倾向于胎生。

在分类上,学界按照四足纲动物的分类习惯,将卵生者和卵胎生者分类为六足披羽目、胎生者分类为六足被毛目。但实际上,这个分类命名是不严谨的,四足纲动物的羽和毛均演化自有鳞目的鳞片,其中羽为特化的片状鳞、毛为特化的棘状鳞,因此四足披羽目和被毛目的动物确实各自生长着羽片和毛发。但六足纲动物的羽毛除了这一起源外,许多动物的毛也来源于特化保温的羽片(即绒羽),因此六足披羽目其实也长毛、而六足被毛目也存在大量的羽片结构。由于绒羽成簇生长、空隙很多,其保温性能比毛发更优,神族动物身上有许多看起来像毛发的部位实际上是绒羽,一般只有鬃、鬣、须、髯等展示性长毛才是真正的毛发。

- 趋同演化

趋同演化即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个物种因为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而演化出相似的样貌或生理功能的现象。六足类和四足类作为硕果仅存的两大陆生脊椎动物类群,两者之间存在相当多外观上的趋同演化。典型者如羽神和原人,前者的祖先为类似云神的熊脸直立生物、后者的祖先为猿猴,但因为两者生长在相似的环境(平原)、具有相似的行为特征(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和生活习性(杂食性和喜爱熟食)等,最终演化出了十分相近的外貌。有趣的是,在地栖四足类的眼中,这些趋同演化的六足动物往往和其文化中神明的形象十分相似(即同是自身物种插上翅膀的形象),因此除了原人外,许多地栖四足类也都会把和自身对应的神族物种视作神明。

- 形态分类

神族的形态学分类经历过一次重大的变革,其不仅和生物学的发展相关,还与物理学的发现紧密相连。最早神族的形态学分类是羽神用于描述自己身边物种的笼统分类,但因为羽神生活的云洲几乎是特有六足类(也就是神族)的天下,因此学界也将神族对全部生物的分类系统作为神族的早期分类系统加以研究。在这个分类体系下,神族动物被划为两大类,以肉体生物为主的羽神类(云之民)、和以灵体生物为主的灵神类(光之民)。羽神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能看到闪电的运动、听见风的歌声、感受到云的心跳,他们认为羽神类掌管物质世界、而灵神类则生活在精神世界,两个世界通过太阳神和雷神的直系子嗣(也就是羽神自己)相连。最为人所知的灵神生命即光灵,其长相为实心、球体状的、有型且存在时间很长的闪电,这种“灵体生物”被羽神认为是人的灵魂,每当雷神的电光划破天空、将上天和云岛联系在一起时,光灵就会出现、人世间的亡者也在同时顺着闪电的轨迹回归于太阳。

直到后来,随着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球状闪电等罕见自然现象的证实为这套分类体系敲响了丧钟。光灵乃球状闪电、风狼和管龙乃不同尺寸的云龙卷、冰晶反射形成了冰尾鸟的羽毛、而云兽就是真的云,诸如此类,所有的灵神物种都被证实不具有生物学特征,只是或寻常或少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过去的文献中显示这些小型、和环境较为独立的自然现象会和人互动、体现出一部分智能生物的特征,因此才会被早期学者从环境中特别剔出来作为一类生物。但近代对动物体、魔法和自由意识的研究表明,这可能只是因为羽神为了飞行而保留了相当的释放魔法的能力,同时又因为群体协作、工具和科技发展而逐渐退化了靠魔法感知外物的能力,因此他们在面对罕见天象时可能因情绪激动使用魔法对其进行了干扰而不自知,最终呈现的表象便是天象会像动物那样对人的行为产生回应。

到现在,学界已经普遍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观点,即灵神根本就不是生物。但负责调查、研究和管理云洲物种的羽神学界仍未抛弃先祖定下的分类标准,只是单纯将灵神这一门类剔除,但并没有增加新的门类用以管理真正的动物。换句话说,现存所有神族动物的种族形态学分类都属于羽神,神族的形态学分类可以说是聊无意义的。许多原人学者认为这是神族没有经历过神学崩溃的时代所导致的“后遗症”,这些生活在天际的“原始人”依然无法摆脱宗教信仰对科学体系造成的影响。


种族生理

- 六足类的保守特征

神族皆为六足类动物,因此具有六足类的普遍保守特征,如肢体功能分化(支撑身体的前后肢和用于飞行的中肢)、第二大脑(变温动物的第二神经脑位于心脏背侧、而恒温动物第二脑则下移至更接近腰部)、以及轻质而强韧的中空骨。除了六足类的普遍特征之外,神族动物作为云洲特有种,也发展出了许多特异性适应云洲环境的特征。

- 磁感能力

在地面上,环境复杂多样,可参考的地理和植被元素很多,许多动物都可以通过观察四周的环境以判断自己所处的方位。而一些生活在单调的极地/平原/沙漠/海洋或需要在单调环境里长途迁徙的物种(如沙丘龙和围脖鸥)则往往会发展出磁感能力,它们能够感受地磁场用于辅助定位。相比地面,云洲的地理环境更加同质化和单调,破碎化的岛屿式生境也使得大部分动物都具有迁徙的习性,因此磁感能力便成为了云洲动物的一大普遍适应性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和地面动物不同,由于云洲盛产的白云土自身带有强烈的磁性,因此云洲动物的“磁力坐标系”并不是地磁场,而是云洲的岛屿。对云洲动物而言,不同的云岛因为形状、体积、投影面积、甚至运行速度等等的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磁力特征,动物们能够根据这些特征在迁徙中寻找适合自己居住的云岛。

- 直立行走

云岛地理环境少高山、少乔木、多平原,这样的环境促使动物为了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而向着更高的方向演化。同时云洲生物又大多具有优秀的视力和飞行能力,因此通过飞行来看得更远是一种容易暴露自己的愚蠢行为。而要在尽可能少暴露自身的情况下站得更高看的更远,一部分动物倾向于发展出更高更长的感觉器官(如羽毛球的长耳和长尾能够在保证自身不暴露的情况下伸出草丛),另一部分则倾向于通过双脚站立快速提升自身高度、进而发展成了直立行走,并成为了神族大中型动物的常见体态。

和原人一样,这些大中型动物从直立行走上捞到了不少好处,包括更灵活的双手、更聪明的大脑、以及使用与制造工具的能力。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神族动物的大脑发育程度普遍优于地面上演化地位相当的近似物种,这意味着神族动物总是更机灵甚至更通人性。有关动物认知学的研究发现神族动物普遍都具有和兽族中狼兽(野兽中智力较高者)相当的智能,但同时也有社会学家指出,由于神族生存环境单一、动物密度低、竞争压力小,所以智能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下限高但上限低——换句话说就是神族文明物种羽神没有地面上的文明物种原人聪明——羽神学界自然是不赞同这个观点。

- 感官能力

云洲的日照时间长、太阳光照强烈,再加之地处高空其夜晚十分寒冷,因此云洲的白天相比夜晚要安全和舒适许多,大部分动物都是昼行性的。云洲动物眼睛的视锥细胞通常十分发达且数量众多,具有很强的明亮视觉和辨色能力,但相应的,视杆细胞的数量就很少,这导致其夜晚视觉通常都极差,甚至大部分物种(包括羽神)都有夜盲症。同时,由于云洲环境广阔而平坦,动物的运动方式(飞行或漂浮)有着速度快、视野大的特征,这极大地促进了视觉的发展,云洲动物通常都具有发达的视觉,但其他感官如嗅觉和听觉却相应的均有所退化。

- 尖端施法效应

由于释放魔法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和指向性,所以动物会倾向于将自己身体上最明显或最易于瞄准目标的尖端作为魔法的释放点,甚至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发育出特化的尖端用于辅助施法,这就是尖端施法效应。通常来说,动物会倾向于以感官最集中的头部和尖锐的鼻吻部作为释放魔法的焦点,龙的喷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更加特化的物种甚至会在头部(或其他需要快速释放魔法的部位)演化出尖角和棘刺。

但直立行走使得神族动物在身体结构和行为模式上有别于四足行走的动物,甚至也影响了动物操纵自由意识的方式。直立行走使得动物的身躯变得更瘦长,肢体也相应地变得细长且活动范围更大,这种改变使得动物可以利用灵活的肢体作为魔法的瞄准镜,而不再必须使用尖刺,因此这些直立行走的动物身上长有尖刺的情况是很少见的。有趣的是,由于高空存在大量的带电云团,一些动物因而十分擅长使用雷电类的魔法,这些动物身上往往依然保留着特化以富集金属的尖刺。


种族生态

- 保护色

浅体色是神族动物的一种最典型且显而易见的适应性特征。云洲环境和地面环境存在诸多不同,最基础的差别便是土壤和日照。云洲的土壤大部分为白云土,这是一种酥松多孔、质地轻盈、且带有磁性的土壤,这种土壤能够随着大气环流聚合并漂浮于高空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形成了云洲的根基。由于质地酥松,白云土无法支撑大型乔木的生长需求,因此云洲的树木通常都很矮小。由于云洲地处高空,紫外线强烈,云洲的植物通常都是颜色浅淡的;且生境隔离和破碎化导致云洲少有昆虫,因此这些植物也常通过风来传播花粉,不需要艳丽的颜色用来吸引昆虫。浅绿色的枝叶、浅青色或是浅棕色的茎皮是云洲植物常有的颜色。这样没有高大树木遮蔽、举目皆淡色的单纯环境使得云洲的大多数动物都演化出了白、浅灰、浅蓝、浅青的保护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面物种(例如原人)的文化中,高高在上的天空和云彩总是具有神性的,因此云洲生物的浅色保护色在地面物种看来都是圣洁的颜色,这也是云洲生物会被视为神明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则是趋同的外观、会飞和来自天空)。有趣的是生活在云洲的羽神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意象,即浅色象征圣洁、暗色象征邪恶。这可能是因为云洲日照强烈且时间很长,羽神作为云洲演化最成功的物种之一,是种严格的昼行动物,他们的眼睛在日光环境下及其敏锐、在夜里极度迟钝,因此看不清东西的夜晚自然就成了邪神的领域、和夜晚一样的深色就是邪恶的象征。有趣的是,少数凶猛的掠食性动物(如神鹫),由于总是从天空发动对其他动物的袭击,因此这类动物通常没有白云土和植被颜色的保护色,而是具有和天空颜色更接近的保护色(即更深的青蓝色),这可能也是羽神崇尚浅色厌恶深色的原因之一。

- 迁徙行为

迁徙是云洲生活的主旋律。云岛永远在缓慢而稳定地于世间高空中漂浮,没有稳定的气候、甚至没有四季的节律,再加上云岛的面积通常较地面上的生境小、栖息地破碎化,许多动物为了寻求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不得不常年在不同的云岛之间迁徙。根据历史文献,早期的羽神也和云洲大部分动物一样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直到农业的发展和护城魔法阵发明之后,才渐渐转为在一些面积较大的云岛上定居生活。

- 嗜糖习性

糖分在云洲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营养物质。对于植物而言,云洲光照强、光照时间久、昼夜温差大,这些气候因素都十分利于植物果实累积糖分,云洲的瓜果类蔬菜据称是全世界最甜的。另一方面,对动物而言,飞行和迁徙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云洲大地上特有的高糖蔬果就成了效率最高的能源。即使是性情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神鹫,也常被目击到抱着大量瓜果在空中飞行。在一些不受护城魔法阵保护的郊区农村,人们甚至偶尔还能看到大型龙偷菜的痕迹。神族的文明物种羽神更是把这种对糖分的喜爱发展成了一种饮食文化,羽神的甜酒、甜食、甜饮皆举世闻名。许多原人老饕相信,神族动物既然嗜甜,那么其肉质很可能也十分香甜细腻,是顶级的食材——但羽神出于文化信仰对狩猎和肉食有着严格的控制,并禁止原人狩猎、也不向地面出口肉类,因此“神肉”的甜美一直都是一个禁忌的传说。


种族文化

- 种族意识

云洲的动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占据了云洲绝大部分生态位,云洲的荒野和地洲一样,完全没有种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神族的种族意识全部来源于地面和天空两大文明物种的碰撞,以及羽神的文化信仰、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管理。出于对生命、自然平衡的敬畏和信仰,羽神有意并积极地保护云洲的生态系统,不仅严格限制真肉产量和猎杀活动,也因为护城魔法阵的存在而不得不以很慢的速度进行城市开发。这些行为让羽神在野生动物的眼中显得相当友善(和隔壁疯狂开发的原人对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再加上护城魔法阵的发明和城市化聚居的发展使得攻击羽神变得越来越困难,一部分野生动物也因此有意识地不再找羽神的麻烦,而是将羽神视为云洲的统治者,甚至愿意生活在羽神的城市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神族一词来自于文化,而“神族”这一概念的边界在两个文明物种的文化中却有不同的含义:原人口中的神族即云洲特有六足类动物的统称;但羽神口中的神族通常包含了在云洲生活的所有动物,包括生活在云洲的四足类如羽毛球(鸟族)或非地区特有的六足类如狮鹫(兽族)。不过羽神的一视同仁有个例外,即龙——有鳞类和羽毛类基于生理上的巨大差异,以及龙对早期羽神的高强度捕食压力,使得羽神常把这些动物排除在自己的“同门”之外。一般来说,生存压力更大的原人对自然界的探究更加殷切、多样和深入,因此学界还是倾向于将原人的科学体系作为标准。

- 神话信仰

如上文所述,太阳对云洲的动植物和生态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云洲的大部分动物都崇拜太阳。但不同物种眼中的太阳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常年迁徙的物种如神鹫认为太阳是象征旅途与永恒的路标,而身体圆滚滚的羽毛球则相信太阳是一只体型巨大的同类。由于没有统一的种族意识,各个物种之间也少有文化接触,但同物种间由于迁徙而交流频繁,神族野生动物的信仰体系是以物种为单位相对独立的,这其中既有类似骑族的自然景观神信仰,也有近似兽族的偶像崇拜。神族的文明物种羽神的信仰则是建立在万物有灵信仰基础上的自然多神论。


【发帖际遇】:羽·凌风 在森林中探险时不慎遭遇土球特工队,被上千上万的土球追赶,情急之下,不知把&sid=93ndDd 22F卡币 遗落到何处去了。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