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资讯/同人分享

内容类型 原作讨论
原作名称 《奥本海默》(Oppenheimer)
转帖来源 -
本帖最后由 红峡青灿 于 2023-8-20 12:47 编辑
民那,这裡是会写主观影评的青灿,今天去看了奥本海默。

在开始这次的影评之前,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一下我现在写这篇影评时采用的角度。平常我是做为一个普通没有特殊专业背景的平凡群众在看电影,既不特别追求视觉画面刺激也不过份注重内涵,大概只有对剧情要求比较高,因此我自认给出的佳片清单都比较普罗大众一点,虽然你们知道我喜欢阿汤哥喜欢间谍片,但这些喜好我觉得也属于很常见的,并不至于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采用一种很刁钻或者不常见的预设立场。然而这部片我必须要先说,我是以"自己是一个科学家"做为出发点去观赏它的,这会让我看事情的角度和持大众视角时不太一样,因为我已经预设自己是电影中人物的那一种类型了。平常现实中,我确实认为自己可算是科学家,或者至少是pro-scientist,这不是自称灵媒或者萨满那种自我设定,我从15岁开始就在从事科学研究,并且如今也是靠做实验过活,我人生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真正拥有研究贡献在学术界被认可的科学家,因此对我来说,这部片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我圈内人的故事。当然你各位可以因为我的学歷还不足而不认可我自诩科学家,但那样你各位就会觉得我接下来的心得相当可笑,那就建议关了别看,我不是很想跟人争这点,因为这也是科学家的一种特性WWWWWWWWWW

所以,我今天其实不是要像平常一样说这部片剧情我给几分呀,人物塑造给几分画面构成给几分啥啥啥最后说「啊!这部片我给XX分,推荐给XXXXX的人去看或者我不推荐。」我今天要说的是这部片如何精准地展现出科学家的通常性格,以及和现实中的情况做对比。这部电影改编自传记和史实,因此剧情甚么的当然不是重点,在我看来重点是整个製作团队非常忠实的表现出了科学家的性格和因此遭受的待遇,我觉得能让我采用这个圈内人角度去分析这部片,就已经是它巨大的成功了,一般在面向社会大众的影视作品中科学家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职业,不是有毁灭世界慾望的反派就是聪明绝顶随便就能搞出甚么了不起的武器,然后常常都单打独斗,在实验室裡随便搞搞,短时间就能成功,每天都有新发现,而事实是上面的描述完全相反的WWWWWWWWWW 我甚至常常开玩笑说电影教观众杀手和间谍怎么过日子的都比做科学家真实,真实的做科学既穷又累且成就感很低,大部分的科学家穷极一生都无法对人类社会有明确影响,而绝大多数的伟大研究都来自团队,并且想让世界变好想拯救更多人的理想才是这圈子裡的主流。

就从我认为的本片金句开始吧!

「我没有见过谦虚的科学家。」


1. 不可避免的专业性傲慢
在电影院看到这句当下我是爆笑的,这很真实,太真实了!科学家总是觉得自己谦虚,但这谦虚基本上都是对的mother nature的!宏大的宇宙和大自然的变化等事实让科学家心醉,因为明瞭自己穷极一生都无法完全探究,科学家对科学本身永远都有一种谦卑和敬畏的心情,片子开始不久展现出年轻的奥本海默不停的想著星体是怎么回事就是这种心态最好的证明。但同时,由于深切明瞭所有人类都是一样的终点和逃不过自然法则的生老病死,科学家们常常会觉得人类社会或者政治等是小打小闹或很无聊的事情,远远不如大自然伟大。渐渐地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比其他社会大众高一等,因为只有自己(和圈内人)看见了「人类的族群内部事件对整个自然规律来说微不足道」,又或者是觉得「只有自己理解真理(大自然)的伟大或有能力理解祂」,久而久之这种心态让科学家变得傲慢,"有些人"并不是少数。因此,当奥本海默觉得自己很谦虚,可上校反驳说没见过谦虚科学家时,我:

我差不多在20岁左右时发现自己也有这种倾向,会觉得醉心于政治的同学或朋友很愚蠢,看他们为了一两个候选人的政见争得面红耳赤或者花大把时间讨论一个政治人物是好是坏的时候,我就觉得为甚么会想浪费力气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政治人物基本就是想说点话骗到选票图利自己让自己过好日子,哪有甚么公平正义和理想?当选了就颠倒黑白,几年后又是另一批人上台作秀罢了。接著我意识到,就是这种心态让科学家常常被批评活在象牙塔,并且逐步与社会脱节,然后会有几种不同的状况。

先从剧中的主角奥本海默那种状况说起吧。有一种是科学家自己觉得政府不是好东西,但又想改变社会,就会去加入一些社会运动组织,并且引以为傲,觉得无政府主义是比较优秀的作法。然而接著,科学家们就会发现社运组织其实也是人构成的,内裡和组成政府的人并没有甚么差别,同样是一群用理想和口号换取私立的人,因而无法真正投入他们之中,就像年轻的奥本海默。另一种则是看透想改变社会就一定得玩人的遊戏,抽离的客观角度改变不了社会,于是投入其中努力想靠自己去改变社会,就像老的奥本海默。通常来说,后者的比例比较低,"入世"的科学家常常会受学术圈排挤,认为他们"脏了",客观来说入世的科学家也确实无法再花大量时间投入研究,其学术成就下滑通常是必然的,也通常会因此在学术圈开始树立敌人。大部分的科学家选择抽离,片子前段奥本海默同事说的不把政治带进学术圈也不去政治聚会,只持有相关理念是常态,因为基本上,科学家玩不过政客,绝大多数都玩不过,最后就是被玩,甚至我个人认为能玩过的,也不算甚么科学家。这些过程在《奥》中被忠实地呈现了,是少数能企及真实科学政客样貌的片子,我respect.

2. 讲话和看待事件的角度
思维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成为那种人的过程就是对该种思维的生成训练。

讲到玩不过政客,《奥》片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奥本海默得罪原子能委员会长之后,被刁难安全认证,在一个小房间裡被不审判的审讯折磨。这裡的对话和剧情,很生动的展现出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科学训练之后,所拥有的和社会上其他族群不同的思维模式。科学是一门实事求是的学问,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没有证据的时候说话会以推测的角度呈现,并且不能挂保证,而要说服别人时引经据典,并同时保留自己的立场和认知可能不是正确的转圜空间;科学上其实凡规矩必有例外,真正的定理少之又少,甚至连1+1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被证明不等于2,因此科学家很少说笃定的话,同时为了给别人意见的时候对方也能有足够证据,往往会大量提供不同立场派别的看法做为参考资料,并客观的表示自己个人支持某一种论点或者反对。这样的对事/说话方法对科学家来说再正常不过,可对社会大众来说就是又臭又长又没有重点,听了半天觉得资讯量颇大却没有结论,到头来还得自己思考,所以跟科学家讲话很烦,很难得到答案,我个人甚至觉得,能简单以一句yes/no问句说明结果的,都不是科学。《奥》片中上校和奥本海默的对话就常常在展现科学态度对其他人而言有多讨厌,你们看我已经拉拉杂杂讲这么多了,这就是一个例子 而对政治人物来说,大量发言就是可以用来被操弄的材料,奥本海默越是想为自己辩解,敌方律师(?)就越抓他的语病,并且把他提供的资料强行扭曲为他的立场,使得抗辩的过程中奥本海默多说多错,但他以科学家的身分又不能不说。

科学求真,对科学家来说真和证便是一切,可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政客,最不在意的就是真,你们说科学家这怎么可能玩过政客呢?我们就像斩龙,一生花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训练出的科学态度是剑尾,在和同伴战斗与生存上是最重要的武器,可对政客和商人这些猎人来说斩龙的尾巴就是一条超大的把柄,捉住了、打断了,斩龙就没有威胁性了。进一步说的话,那些发现科学态度没法在政场上生存因而主动扔掉剑尾的科学家,就不再被认为是斩龙群体的一份子了,毕竟有长尾的兽龙种那么多,只有有剑尾的才是斩龙!

3. 自成一格的圈子和风格
无论何种职业圈子和同温层比较亲密都是很常见的,可不一定每一个职业都和科学家一样会被培养出傲慢和独特的看事情态度。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结论被人曲解和精简、和社会上其他族群聊不来专长、对非圈内的人群与政府有种不信任、鄙视政治角力和社会遊戏却又得受箝制等等,都让科学家往往只有在同温层裡才感到舒适。久而久之另一种比傲慢更严重的态度就会出现并传染:觉得除了研究人员之外的族群都是白痴。这点在《奥》片裡很赤裸裸的展现,年轻的奥本海默完全不掩饰自己对非科学人员的鄙视,一会叫人家多读书一会又称自己是先知,只愿意同科学家同伴交换意见,而且听不进其他人的建议。再加上做研究很辛苦,每个有成果的科学家都会对自己的结果珍而视之并且得意洋洋,相同领域的人基本上就是竞争对手,但同时又是少数可以聊得开的伙伴,因此既需要彼此支持,私底下又对别人不以为然。这些毛病说真的在学术界太常见了,已经常见到我时常预设其他研究人员都这样,在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交流场合,鼻孔朝天到处对晚辈或平辈指指点点的科学家多得是,每个人都觉得只有自己的研究有价值 但说真的,我自己感觉,就因为傲慢的科学家太多,所以见到别人的傲慢发言,笑一笑就不管的人也很多,不能笑一笑的就会直接记仇 刚进这圈子的时候我也是觉得很恐怖,怎么突然就在发表会上评审对才17岁的我说:「只有能量化的才是真研究,用描述的都不重要我不要看,我只要看数字,给我看数字!」十年过去我也不是当年吓坏的小孩了,现在要有人跟我讲这种话,我一定马上反驳:「所以形态学不重要?解剖学不重要?观察也不重要?你是在否定法布尔和劳伦兹的成就吗?你觉得case reports都是bullshit?你是拿了诺贝尔生医奖还是写了昆虫记在每间图书馆的自然科学柜上?」你想的没错我记仇了 不过欺负晚辈也是科学界的常态,讲真现在我要拿著当年那份研究再站在发表会上遇见这个老头,他已经不敢跟我说那种话了,他一定会客客气气的暗暗讽刺,然后笑瞇瞇等我回击,几个来往之后互留联络方式说以后要交流(之后不一定会),这就是咱斩龙挥剑的方式!

而在圈子外面,科学家普遍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一点。重心在研究、只喜欢和圈内人互动或击剑(?),无论科学家自己是否愿意,和社会上其他族群相处的时间必定比较少,面对社会上的人际问题,科学家又往往拿出受训过的科学态度和方式去处理,使得科学家面对非学术问题与状况时的处置方式常常和大量与人群交流的其他职种稍微有点不一样。实际上,因为讨厌"大量人际互动和接触大量不同社会阶层与职业的人"而选择从事科学的人在科学家的族群裡绝不是少数,我自己就是这种 此外内向的也很多、想得很细但讲不出来的也很多,加上学术界又是一个对外貌的重视程度比其他圈子低一点点的环境,使得社交技能要求对在学术界生存的影响不算大,整个圈子裡耿直低社会化的聪明人相当常见,社会上很多对学者的偏见比如不食人间烟火等,就是这么来的。《奥》片中奥本海默被批评太天真超过三次,每次我看了都心有戚戚焉,他受的思维训练和性格让他采取了他所能做出的最好作法,然后一次一次的被抓住剑尾毒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落得跟他一样下场的科学家绝对不会少。常有人说学术界很黑暗,事实是:学术界中的诡计其实并不比其他领域厉害,只是天真的人太多。哦,但这裡我要为科学家平反一下,真的社交障碍和反社会激进分子以及社恐在学术界反而很少,因为学术界最重视的学术成就是仰赖聪明的大脑所得,并且团队合作是主流。而前面所提的那些问题,很多其实和大脑的功能与智商高低(原谅我用这个不太严谨的说法)有关,又或者对团队合作造成巨大困难,故这些人在学术界其实很罕见。

关于科学家觉得非学界的人都是白痴这件事,《奥》把它上升到了一个超出电影本身的新高度。本片在物理学专业的人士间收穫极高的评价,我遇过好多人说读物理的朋朋激推,FB上也充斥著各种物理专业背景的人对它的狂捧,甚至到了一种浮夸的状态。有些科学粉专──好比说我之前追踪的一个军武粉专──把这部片捧成了上帝似的存在:神导演(诺兰)+神演员(席尼墨非)+神事蹟(原子弹之父的故事)=三位一体史无前例的宇宙神片,捧到一个维度高到用高中以下物理程度计算不了的地步。然后这些物理学家们无法接受任何一点点批评,如果影评人说《奥》哪裡不好,他们就批评影评人是文组不懂科学,如果懂点科学的人批评,他们就说这人不是物理系其实没看懂,而普罗大众批评《奥》的时候,他们还会直接称对方是无知的白痴该回去重读高中之类,其对非物理学术圈的鄙视溢乎言表,言语尖锐到了我受不了取消追踪的地步。btw实际上这部片真的需要那么高的物理知识吗?我说实话吧,高中毕业都嫌多,知道原子弹是甚么的高一程度足以!因为这部片的核心根本就不是在讲原子弹怎么製造氢弹又是甚么,而是讲奥本海默这个科学家的人生故事和他遭受的待遇!是个人都能理解故事的重点,这需要甚么大学程度的物理了?就好比top gun是在教观众怎么开战机的片子吗?难道因为观众不会开战机就不能批评电影了?如果觉得「不会开战机就不能批评Top gun」(事实上飞行员都觉得top gun很扯)这件事很瞎,那为甚么会批评观众不懂物理就不可以嫌弃《奥》?这部片真的毫无缺点?呵,依我的标准,TGM我都没给到满分呢!

但我毫不意外这些人会反应激烈口出恶言,他们就是学术圈的傲慢缩影,他们因为《奥》这个片子而把科学家丑陋的一面赤裸裸的再现给社会看, 言行甚至比片中奥本海默本人还尖锐,我只能说确实这部片把科学家的行为反应的淋漓尽致,已经到了可以争取普立兹奖的程度了。犹记得方基墨曾在top gun的访谈裡说为了拍这个片子,他和真正的战机飞行员相处过,他觉得除了演员和政客(还是总统?)之外,战机飞行员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一群人,well,我看到的时候只觉得他当时(年轻时)应该是没有跟科学家相处过啦。 并且现实中科学家们虽然傲慢到裂开,但学术成就从来不等于人际关係技巧,而且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说话方式,就是政客最喜欢操控的材料,所以一直以来科学家就是政客的工具,科学家们也知道,因此又把自己的圈子缩得更小了。 科学家被利用后抛弃的过程在《奥》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政客用谄媚的言论讨好科学家之后,利用科学家的成就,用完了一脚踢开。当上校说「(以如今的规定)我不会委任奥本海默博士为计画主持人,并且也不会委任任何科学家。」时,我觉得是双重意义的:他受够了科学家的尿性,也对这些高级工具厌恶又怜悯。以前有一句带偏见的歧视言论很血腥却很真实:「脑子好的成绩好,脑子差的成绩差,高中时候成绩好的读理组,变成医生或科学家或工程师,成绩差的读文组,变成政客和立委,然后脑子差的管理著国家,使唤脑子好的帮自己做事和背锅。」我觉得那些傲慢又偏激的科学家们都该好好反思《奥》中主角的遭遇和经歷,然后收敛一下自己的态度。

4. 处于感性和理性的极端
片中的奥本海默是个有点纤细敏感的人,有时候显得很脆弱和情绪化,当我看到这样的表现时很开心,《奥》把科学家的人性展现了出来。其他电影裡的科学家往往冷血且冷酷,许多作品会用杀实验动物来展现科学家毫无感情,将科学家塑造成反派。真实的科学家当然不是这样,真实的科学家拥有正常的感情,甚至某些面向上,我们比常人更加感性。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以理性和逻辑去推动的过程,需要排除主观才能把事情做好,可科学研究是和失败与重来为伍的职业,我个人觉得除了工程师以外,世上少有其他职业的失败率和从事研究一样高,当其他人因为偶然的失败需要安慰和鼓励时,科学家的失败就是日常 因此,没有非常坚忍的意志,是难以一辈子从事研究的。现实中网路上充斥著读个硕班就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故事又或者读出精神病来的人一大堆,这真的不是没有原因 要能从这么高挫折的职涯中取得成功,许多人靠的仅仅是来自自身的热情,没有钱没有权没有时间没有和社会大众一样的生活,那自然也很少来自其他人的支持,必须燃烧自己才能活下去。能拥有燃烧一辈子的梦想能量,我觉得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感性远超其他人群。奥本海默当然也有,他在片头就展现出超常的研究热忱,随著故事推进,他的后半生却因自己的性格经歷和成就而饱受折磨,可我觉得他之所以能撑住,靠的就是科学家那份长久训练出来的抗压性。依我来看,要是科学家真的变成反派,绝对不是因为冷酷无情,而是做研究太辛苦发疯了!

然而就像装甲板,虽然是防弹的可长期被砲击还是会受损,有时候科学家会受不了研究的折磨而变得很脆弱,或者一直在一些奇怪的其他人不会脆弱的地方脆弱。奥本海默就属于后者,一直都有奇怪的伴侣关係,还不会照顾小孩就扔去给别人,我看到这裡的时候也绝得很好笑,因为我认识许多有点偏执或有奇怪习惯的研究人员。科学家圈子有点微妙的就是,私德问题要影响成就得看人和情况,普遍来说比其他圈子影响稍微小一点,至少跟政治人物和服务业之类的相比,一个婚外情就能毁掉政客,可有婚姻问题的科学家多了去了。

总而言之:「有绝对理性的工作方法和相当感性的意志、人际交际能力不算很好、常常很天真却聪明绝顶、在专业领域又强又固执,在某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奇怪又脆弱,思维和做事方法和其他人群不同,并且自视甚高。」这就是电影中的奥本海默,也是现实中科学家群体的夸张化形象。我觉得能有这么一部脱离误解且来自大师的电影让社会大众真正的看见科学家大概是怎样的一种人类,相当不错。为此我会给这部片一个来自科学家的高评价:90!

然后就该来说缺点了

最大的缺点就是:这部片完全没有IMAX的必要!
做为卖点的全片无特效IMAX拍摄,根本就对片子的视觉效果和内容没有甚么实际影响,整部电影超过三小时全都是对话和文戏,那爆炸就一点点,而且认真说虽然唯美但没有让我有whoa的感觉,需要有IMAX的只有核爆的那一段,值得IMAX的部分加起来应该没超过五分钟,我估计IMAX是可以看出遥远地方的蕈状云,能感受到核爆的威力。但问题是他本来画面构成上的距离感就很够了,为了那一瞬间去看IMAX就很不值得,而且那一小段我自己觉得也不是片子核心重点。

阿不过,这部值得去电影院看哦,芭比我也评价很高,但因为画面製作和片子节奏不算很精良,可以看串流就好。

另一个地方是故事由三条线混剪串起:奥本海默做原子弹的过程、奥本海默被欺负(?)的过程以及史特劳斯被揭发的过程,我自己觉得剪得有点太乱,虽然全程都能跟上剧情推进,但有几处地方觉得情绪不是很连贯,又或者切换得很突然。一起去的朋朋有点没跟到,我自己觉得可以把剪切的段落弄大一点,反正片长那么长,换线可以不用跳得那么频繁。但有一说一,以超过三小时片长的电影来说,《奥》的节奏是抓得很好,对啦diss一下阿凡达2啦!

conclusion 就是,能让我发想出这么多关于科学家族群的事情,还写了三个小时的影评,你各位,是好片子,懂?

 


快把萌灿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