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资讯/同人分享

内容类型 原作讨论
原作名称 《星球大战:侍者》(Star Wars: Acolyte)
转帖来源 -


看了《侍者》,感觉我这只Bantha,都成了杰迪骑士,捍卫共和国的元老……(图来自左岸一本古老的星战连环画)




最近,星战电视剧《侍者》第一季刚刚完结。从人们对该剧的评论看,这部剧的编剧和导演,好像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是在讲故事,或者说是在创作影视剧;也可能是主观上就不想,不屑好好给观众讲故事;或者只是名义上知道自己应该讲个好故事,但不知道要怎么写出讲好个故事,也不愿下功夫去研究。可以说,网上绝大部分(甚至不是大部分)评论者,都比这部剧的编剧导演,适合当编剧导演。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观众迄今为止提出的雷点,大都反映出编剧和导演的两个特点。第一,不知道或者不认为,文艺作品要成功,其内容与表现形式,其实往往要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更“合理”,因果关系和逻辑更连贯。第二,不知道或者不认为,文艺作品要成功,不仅其内容需要比现实生活更“真实”,“合理”,而且其表现形式,也需要把这种内容,以“真实”,更“合理”,因果关系和逻辑连贯的方式,展示给观众。


这些说法,看似有些违反直觉,因为《侍者》并非纪实作品,而人们也往往认为,文艺作品就是要天马行空。但是,“那些优秀文艺作品的所谓‘天马行空’,究竟指什么?”,则是我们在被“天马行空”的《侍者》雷时,应该想到的问题。


就内容而言,文艺作品包括影视剧的作者,可以洞察并控制作品剧情与设定的一切,恰恰是能使其艺术上“高于生活”的关键。所余的问题,只是作者能不能创造好的设定与情节,不显得刻意或荒诞。就表现手法而言,影视剧是视频多媒体。通过布景、运镜、和剪辑,可以采取各种视角,并随时切换视角;可以综合,同时利用人声、动作、音乐、建筑、特技等各种形式安排和传达信息。如果用得适当,这其实是影视多媒体对过去静态艺术形式的最大优势。


《侍者》在这两点上,则都没做好。编剧和导演(以及其他可能起作用的势力),用自己对作品人物和剧情的绝对权力,不是雕琢人物与剧情,而是粉碎人物与剧情;不是充分展示,而是过分隐瞒观众为理解人物和剧情,本来需要而且应该知道的信息。恐怕,还把一些本来应该展示给观众的关键设定和情节,扔进了死星反应堆。


《侍者》的雷点,主要在于“突兀”,或者说剧中人物突然做出明显不符合其既往表现,也不符合星战宇宙中该类人物的一般水平的行为,编剧和导演却不交代任何原因。比如绝地大师Sol不作反抗,任自己被徒弟Osha锁喉而亡;比如水平很高的绝地突然被功夫票友扔的飞刀刺死;比如在剧中一直只会吱吱叫的老鼠人员工突然啃电线破坏飞船(有人说,这是达斯·米奇亲自干预。有人说,啮齿类就是本能要磨牙);比如Osha突然锁喉培育自己16年的师傅Sol,且在杀死Sol之后无任何愧疚,等等。


这些雷点和空白,很多当然可以通过脑补解决,实际上也已经被大家的脑补,或者说二次创作解决了。但问题是,作为一部电视剧,《侍者》需要脑补的太多,已达到不符合人们对电视剧一般期望的程度,使它观看起来,令人莫名其妙。须知,观众并不都是为了二次创作来看电视剧的,而即使是喜欢二次创作的观众,也未必喜欢第一次观看,就必须边看边兢兢业业二次创作。如果一部电视剧,简陋到完全成为一些无逻辑联系刺激桥段的集合,必须要观众边看边紧张开动脑筋,自己补全剧情,那它就不是电视剧,而是怠工的编剧和导演,把自己本来该做的工作无偿发包给观众来完成。


《侍者》所以如此,是因为其用于实际拍摄的剧本,和最终拍摄出来的成片,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真实”,“合理”,因果关系和逻辑连贯的故事。而上文已经说过,电视剧要成功,其内容其实要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更“合理”,因果关系和逻辑更连贯。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电视剧与现实生活,有根本差别,观众对电视剧和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期望,也有根本差别。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会有我们不能理解,不能掌握的因素,虽然人们都希望能了解世界和他人,尽可能把握自己的人生,乃至有的人希望像西斯皇帝那样,挟无比自私,想要了解和控制一切生物和无生命物,为自己所用,寿与天齐,为所欲为,但迄今为止,无人在这方面真正成功,我们仍必须接受生活中的随机性,与或好或坏的意外。


但是,在电视剧中,已经充分领教过现实生活不尽人意的观众,就不希望总受到随机性与意外挫折,尤其是不希望接二连三,遭遇那种不仅总是重创主角团队,更完全“不合常理”的意外,因为这是《侍者》,不是《倒霉熊》。而且,既然电视剧完全是编剧与导演(与达斯·米奇)等组成的创作团队来掌握,既然这些人不仅能完全控制将要写进剧本,拍进成片的剧情,还完全能控制作用是使剧情合理,但未必都要在剧情中表现的设定,更完全能决定拍什么,不拍什么,怎么拍,不怎么拍;这些人就有责任,也应当有能力,用艺术但足够简明的手段,向观众传达(包括通过各种形式的旁白与暗示传达)故事的前因与后果,人物经历性格的由来与变化,以使剧情虽然有随机性与意外,但也不动辄发生现实生活中极少见,即使按星战宇宙中一般经验,也很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讲一个人们认为合理而且好看的故事。


当然,有的朋友可能认为,编剧和导演就是想表现世界的随机性,荒诞性。但是,随机性和荒诞性要表现得好,也常常要镶嵌在某种看似不那么随机,荒诞的背景中,以利对比,以为衬托。所以,即使是一觉醒来变成大甲虫,也不能时而半夜床塌了,时而屋顶飞走了。即使《城堡》中的主角,也没被店主人莫名其妙地赶出去。即使是达利的绘画,也把融化的物体摊在定形的石头等物体上。


归根到底,谁也没法写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一切都是无定型的质料,都不服从任何因果关系,无任何可预测性;因为那样的文本不会是故事,而只能是人对于描述无规律性和荒诞性的一种尝试,还不会是成功的尝试。因为所谓故事,就要能把情节用某种因果关系(哪怕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只在这个故事设定中合理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如果在“是故事”的基础上,能创意运用随机性,荒诞性的因素,又不过分,就可以称作不枯燥的故事;如果这样的故事还能体现出人性的一些方面,让人觉得“是这么回事,我也有过……我也见过……”或者至少“这是可能的,这人是可能这么做”,可能就是一个好故事了。


比如,巴尔扎克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就是让他们在作品自己的世界中,按自己的性格生活,却十分真实,时而让人惊讶。在他笔下,大盗会出现在读者没打算遇到大盗,没想到遇到的怪人会是大盗,也确实不经常出现大盗,但想想也确实可能出现大盗的地方和时刻。这大盗则不是侠盗,因为侠盗不常有。大盗的计划,则确实大胆惊人,配得上剧情中描写他为这计划下的功夫。他还能既有理由,又有诱惑,把与他遭遇那时的主角吸引来。而随着计划进行,大盗何以成其所是,何以有其本领和计划,大盗计划本身的内容,和主角与大盗交往所受影响,也都表现出来。最后,大盗有他的命运,计划有它的结果,剧情又一次发展,主角也向光明面或者黑暗面又迈出了一步,一切都很传奇,但又很自然。又如,达达尼昂在《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在一场战斗的最后,接到晋升元帅命令,同时被炮打死,是可以接受且有情感张力的。但让达达尼昂此时突然失智,而亲自带一个排冲锋阵亡,或者被窜入战场的Bantha拱死,就只能让人大跌眼镜了。


反观《侍者》的编剧和导演,他们只顾着让人物间歇性精神病发作,所以无暇?提供有结构的剧情。剧在特效等方面合格,但偏不是一个故事,更像一场梦游,或者说一夜间的几个梦,之间被起夜撒尿隔开。人物为什么有其在剧中的性格和行为,要么没有解释,要么给出的理由让人难以信服。我们作为观众,确实可以脑补Sol比一般人更敏感,16年来一直被当年杀死原力女巫一事折磨。我们也可以脑补,Osha对罪犯仁慈,对师傅无情,是因为她实是人造的黑暗面生物,不能以常人观,对犯罪,罪犯,和各种残酷的思想与行为,天然亲和。我们也可以脑补,因为这个星球黑暗面力量强大,西斯尊主Plagueis才会在此,绝地们才表现失常,却仍觉得“来都来了”,自认以前出任务没事,这次也不会有事,没有及时求援。我们甚至不妨脑补,Osha身上黑暗面强大,使Sol一行人得了心理疾病,所以都身心异常。


       可是,在剧情中呈现以上这类背景设定(如果编剧导演等真创作了此类设定),其实都本应是编剧和导演的工作与责任。有否把人物这些经历,性格,互动设定好,从而构成剧情;有否把背景设定以细致不刻意,但足够明显的方式传达出来,让观众在视听和情感体验(因为影视剧既是视听艺术,也是文学作品,情感表达)当中。觉察剧中世界的事实和逻辑;体现了编剧和导演履行职责的态度与能力,体现出它们(啊没错,就是这个它字)会不会写故事,讲故事。我们在《侍者》得到的,则是一大堆桥段,编剧和导演主打一个硬塞——“不解释!”,让我们感觉自己是在逛建材市场,自己选材,自己施工,自己通风3个月排有害气体,下雨还得自己马上赶回去关窗?本来影视剧不应该是包料包工,直接验收入住的吗?什么时候编剧和导演这么好干了?星战现在是影视界宜家?辱星战也辱宜家了!


这样拍片的结果,就是观众看《侍者》,对剧情和人物一头雾水。我甚至有点怀疑,编剧和导演是不是在剧情中不停悄悄切换视角,一会让观众代入不知道A情况的角色c,一会儿让观众代入不知道B情况的角色d,却不告诉观众,才使得片中的人物如此经常显得愚蠢。如果一定要这么拍,是否可以至少像GTA5那样,切换视角时进行提示?感觉编剧和导演的风格,更适合拍社媒搞笑段子,对于拍影视剧,似乎是在投石问路,带薪学习。


《侍者》这种支离灭裂的剧情和表现手法,作为一般的电视剧都不算好,作为星战系列作品,就更显不妙。一方面,问题在于风格。星战作品如正传和前传,原本颇有史诗感。因为星战银河中,有绝地,西斯,和一切人都捉摸不透,而且可能永远捉摸不透,也许本质上就超越了物质世界,超越了科学,超越了智慧生命理解力极限的——原力。


星战银河中的各种生命形式,则既不可能摆脱原力,也没能(恐怕根本上也不能)做到对原力一直毫无求知欲,毫无控制欲。于是,就都用自己的力量,知识,意志探究原力的本性与利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信念或者说价值观,并依之生活,难免地发生严重冲突。同时,所有这些个体与势力,因为恐怕终究不可能真正完全了解并掌握原力,终究不可能真最后得到星战宇宙中终极的知识,力量,善和/或恶,就都可能或多或少身不由己,经常事与愿违。


不过,因为这种事与愿违,在过去的《星球大战》作品中,往往是以在其世界设定中合理的形式发生,没有太降智,没有吃掉太多设定,所以让人感觉真实合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显得有意义。因为探究宿命本身是否存在,以何种形式存在或不存在;探究在原力中生活的生物,究竟能知道什么,能做到什么,是否有“应该”知道什么,“应该”做到什么;在星战世界观中,有根本的哲学和实际意义,在我们的世界中,也有同样意义;而且在这两个世界中,都可能永远只能被探索,而得不到甚或根本没有最终答案;同时,由于原力连接着一切,星战银河中关于原力那些终极问题的观念,学说,行动,也就要影响星战银河中每一个体的存在,从而给每个生物和所有生物,都永远带来紧张,怀疑,变数。正如赛车胜利的小安纳金,不会想到穆斯塔法,遇到摩尔前夜的奎刚,不会想到这是他此生最后一夜,刚刚登基不可一世,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吞噬一切并永生的帕尔帕庭,不会知道人们心中光明面的力量,将是他永远想不到的强大。


这些星战旧作,就有了史诗感,与其叫太空歌剧片,不如叫太空史诗片。因为所谓史诗感,也许和崇高感的来源相同,来自于这样一种冲突:人在身体、精神、善恶方面都终究有限,世界并不创造任何天选之子,但是,人却想要否认或至少是探索自己的这种极限;这样做的,有时是一个或少数人,有时是许多人,还可能波及无数人;但是,因为人终究是有限的,所以即使那些像亚历山大大帝,帕尔帕庭这样的人,不管其是为善还是为恶,曾经有多么大的影响,都将触及自己的极限,而反抗他们的人,也发挥出了惊人的智与力,善与恶。把这种“时来天地皆同力”,最终也无法完全掌握乃至克服,却也却并非完全是宿命,并非只能“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冲突和兴衰描写出来,如果只写一个人和少数人,就会有崇高感,而如果描写的时间更久,规模更大,就又可以有史诗感。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星战系列的经典作品瑕不掩瑜。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仍在讨论,尤达大师或者温度大师,当初有没有可能消灭帕尔帕庭,这一类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就其本身而言,是战力问题,但之所以被提出来,之所以被我们认为有意义,可能也有我们为绝地全力阻止邪恶却功败垂成而扼腕的原因。星球大战正传和前传,则连美工布景,都是按史诗方向设计的,并非只因剧组的审美水平和美术技法高。


与此相对,一些星战新作品,则从人物形象,布景环境,到后期滤镜,都充斥让人简直感觉是故意的卑污感,《侍者》也不例外。从这一方面说,《侍者》就如有的观众所指出,像警匪片,且仅仅是警匪片,而非借助警匪情节的史诗片(或者说从微观视角补完星战历史的影片),甚至不算好的警匪片。也可以说,它是一部精神疾病片,描写了一个偏远村庄里,精神疾病怪人和精神疾病外来者间,械斗逐渐升级的故事。但是,它却以星战银河为背景,涉及到了Plagueis尊主,安纳金诞生真相,贝恩派西斯传承,等星战世界设定的重大问题,结果力不从心。


当然,如果说体贴的好听话,这是编剧和导演神秘,也许编剧和导演在第二季会揭晓答案,只要编剧和导演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如果星战前传和正传,每一部都能让不了解星战故事的人直接观看,不需要预备知识,不需要实时二次创作,为什么《侍者》的导演不能?为什么要拍一部不仅全是散件桥段,而且主体结构和连接结构,都要观众脑补的散装电视剧?宜家还会给说明书啊【笑哭】!为什么要通过抽走整个剧情的逻辑,让本来应该是Surprise(观众:啊!还能这样!这是什么红色黑纹身半裸踢腿男出现了?)的各个情节,全都实质上变为Jump Scare(开门?Y/N?——N。——5只僵尸自行开门扑脸)?就《侍者》而言,这些问题都令人费解,究竟是编剧导演等人能力不足,时间不足,金钱不足,还是享受那种欺侮观众,觉得“反正是星战IP,我扔(拉)什么你们就得吃什么”的感觉,就不得而知了。


《侍者》中我喜欢的,就是头上有刺小学徒。她是个多少正常的人,还在正常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比正常人强,像个受过特殊本领与品德训练的绝地。而因为她在剧中,没有莫名其妙的怪异言行,所以不用补充设定也行。但是,她却被精神疾病团队害死了,而且是当着动作迟缓的师傅,扎了3刀……【默哀】


总之,似乎黑暗面已经篡夺了迪士尼,我们需要……(图来自左岸《科学时代》杂志1980年连载的星战漫画,那会儿左岸正面人物都长图中卢克这样


有种想和达斯·米奇战斗的冲动!


 


是不是星际大战系列也被奇怪的东西渗透了......

我很小的时候看星际大战,是先看456后来才看的123,当时非常喜欢,觉得这是气势很磅礡的太空史诗,特别是当我知道黑武士就是安纳金的时候我确实很震惊,当时还小没有发现征兆,总之就是觉得"不会吧怎么会"的感觉。

然后因为生得晚,我没有幸在电影院看过1-6,所以当7上映的时候我就开开心心去看,然后被餵屎韩索罗怎么可以那样死,怎么可以!怎么能!我完全不能接受!
然后8上映我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又被餵屎......9我依然执迷不悟......直到现在,「在电影院看过星际大战789」这件事,已经成了我人生中最想洗掉的记忆......要是给我一次机会,我愿意直面中二年纪的自己朗读当时写的日记(?),只求让我成为没看过789的乾净人

本传搞糟,番外也作死。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欧比王,可前几年出了欧比王主角的剧,熊看了居然在大半夜不睡觉疯狂吐槽跟我说不要看,看了会生气的,特别是喜欢欧比王真的千万不能看,我当时想这是甚么严重的状态?上网爬了一下评价......幸好没看。

自己对作品人物和剧情的绝对权力,不是雕琢人物与剧情,而是粉碎人物与剧情;不是充分展示,而是过分隐瞒观众为理解人物和剧情,本来需要而且应该知道的信息。恐怕,还把一些本来应该展示给观众的关键设定和情节,扔进了死星反应堆。

我觉得78之所以难看就是这个问题,不告诉你为甚么只让你看角色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然后把关键的对话或者事件藏起来不说最终当然也猜不到。


剧中人物突然做出明显不符合其既往表现,也不符合星战宇宙中该类人物的一般水平的行为,编剧和导演却不交代任何原因。

网评上说,《欧比王》也是这种问题,一堆不合理的操作和不合理的做法完全毁了欧比王本来的人设,让他变成个阴暗多疑且鬼鬼祟祟的人,没了本来的光明磊落和择善固执,反而变得很像会被黑暗面诱惑的PTSD老兵......

已经充分领教过现实生活不尽人意的观众,就不希望总受到随机性与意外挫折,尤其是不希望接二连三,遭遇那种不仅总是重创主角团队,更完全“不合常理”的意外

我也觉得......作品就是因为能够乾乾净净的呈现因果关係,所以没来由的、莫名其妙的随机性有时候就让人很烦,扩大了来说机械神就是因为这样才讨厌,莫名其妙的打击和故事本身的脉络没有关係。

即使是一觉醒来变成大甲虫,也不能时而半夜床塌了,时而屋顶飞走了。

荒诞有其荒诞的逻辑!

《侍者》这种支离灭裂的剧情和表现手法,作为一般的电视剧都不算好,作为星战系列作品,就更显不妙。一方面,问题在于风格。星战作品如正传和前传,原本颇有史诗感。

史诗感就是我原本很喜欢星战系列的原因......只是当我年岁渐长,有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去关注它的时候,这个系列的史诗感已经支离灭裂,找不回来了。

看了你的心得和分析,我现在的看法是:星战系列由于存在早,其中很多的剧情和角色设计,放现在来看是比较套路的了。然而星战这个IP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在欧美圈,让老鼠社不可能放手,一定要牢牢把持住。因此新生代的编导,要是想玩出花,就会铤而走险尝试一些非常规非套路非逻辑的叙事,然后就往往翻车,某方面来说,是这些人想创新的念头已经让他们本人,发了神经病了。

此外,以我自己身为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所谓的续集,绝对是需要更好的编导、更高的叙事编排和更有逻辑的创作者,才能够驾驭的。说故事人人都会,能说好故事的人就少了,能说好续集的人我觉得就跟千里马一样稀有,至于能给好故事说出好续集的,那得是伯乐的稀有程度。此外星战本身作为一个史诗类作品,其人物和设定已经蓬勃发展过,是一个角色弧都开发得差不多的作品,对于接手要搞续集的人来说可麻烦了,续集之所以都很难搞好,就是因为续集其实不是搞一个故事,而是搞全部+1的故事,前作的一切都得维持住然后再展开新的一整份故事,这是非常非常难的。如果老鼠社不肯花钱请上最顶尖的人才,翻车是肯定的,甚至我们也不能排除他们请上最好的编导,编导也有可能会翻车。

前作越蓬勃,续集就会越烂,因为有时候前作的复杂程度和人物已经多到,续集编剧需要的才能超过人智。这个例子最好的就是漫威系列,人已经太多,版本也已经太多,漫画和电影又不同,加上各组人马演员导演编剧观众啥的全都有自己的解释,这种无限扩张的东西要搞出一个合理的续集让大家都满意我觉得已经不是人类可以搞定的。另外前作如果不怎样,续集就可以大发挥,top gun我自己感觉就是吃了这两点优势所以能突破纪录,1986年的第一部情节相当简单,人物也就那么几个,真要说有被仔细刻划的除了男女主角,就只有中途下线的呆头鹅和接力上线的冰人,四个人物加一个军事训练营自然不能铺展出甚么史诗级的复杂剧情来,所以到第二部编导只需要hold这四个人──其中还两个死人一个剧情下线消失了根本只需要hold住独行侠一个──给他放开手发挥的空间就很大,和东尼史考特比起来乔瑟夫柯钦斯基本身也是一个比较细腻的人,自然就能做得好,而星战呢?随便一个房间裡开个小会在场人数就比TG两部主要角色加起来都多,还只是一个小会.....这种剧量的人物配置,不玩脱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当然大家可能会说即使人物多,主要就那几个呀,甚么安纳金欧比王尤达卢克莉亚公主白卜庭韩索罗之类的,但问题就是这些人都已经用一生把故事发展锁死、把大世界的重要事件──或者用漫威现在的说法叫做神圣时间轴──全都锚定了,并且还都是正儿巴经、最套路最古版最能猜到发展的老式设定,所以一旦牵涉到这些人,又想创意又想突破框架,那只能落得一个发神经病的结局。

快把萌灿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