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个强幻想世界观的想法——从博尔赫斯的哲幻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中得到的启示

不久前我做了博尔赫斯的小说《特隆》的细读笔记,为此把这篇可读性极差的小说来来回回读了十几遍。起初我的看法和许多文学史里写的一样,这篇小说就是一个现实世界的隐喻,它采取奇异的角度对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史和人类命运的看法blablabla……可是读着读着,一个念头从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这不就是一份关于强幻想世界的某种写作纲领吗?(这个想法再简单不过了,可我许多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楞是没想到,过了这么久才想到,要不说人的自动化思维太严重了)或者说,它是一颗种子,从这个种子上,可以长出无数篇把“幻想”这件事做到极致的小说来。

“强幻想”是我临时采用的一个说法,它是相比于“弱幻想”而言的。比如《指环王》系列就是一个比较弱的幻想小说,它把现实的中古世界中一大半的东西直接搬进了小说里,其中许多概念例如“国王”“神”“巫师”“封建制度”或者物品如“马”“宫殿”“剑”“诗歌”……都不用作者加以解释,读者会自动将其代入现实世界中的对应概念来理解。它的神话也可以类比于现实世界中的神话,尽管内容不同,原理却一样。这种幻想与其说是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观,不如说是像现实主义一样在模拟现实,只不过它所模拟的现实不仅有现实中的历史,还有现实中的神话和幻想文学。当然,这里的强和弱是相对的,一个渐变。比方说,《冰与火之歌》的幻想就比《指环王》更弱,《哈利·波特》则比《冰与火之歌》还弱;《沙丘》和《三体》的虚构则比《指环王》更强。但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强的幻想作品,仍然是博尔赫斯的《特隆》和《阿莱夫》,因为它们是从这个世界的本体论开始进行幻想,在确立了本体论原则之后,其它的幻想则是以一种演绎的方式进行的。这类小说中的一切都需要读者从头开始理解,就算其中有一些和现实世界相似的部分,也是作为对比而存在的,读者一旦代入现实去理解它,就会发现自己理解错了,或者理解反了,这和《指环王》的阅读经验截然不同。

我所说的幻想的强弱,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是说,越是弱的幻想就越贴近现实主义。比方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极弱的幻想小说,《西游记》也是比较弱的幻想小说(虽然它写的都是幻想,但它的幻想内容大多不是作者自己创造的,而是现成的),《聊斋志异》的幻想则比较强,卡夫卡的小说大多都由极强的幻想性,尽管它们看似非常贴近现实,可里面的逻辑却是非现实的。曹雪芹和卡夫卡几乎在幻想强弱的两极,他们谁是更伟大的作家呢?很难说,因为标准不统一。

因而我说一种幻想创作是“强”还是“弱”,指的是其幻想设定在多大程度上对作品的一切起作用。比如一个数学家由一条公理推出一百条定理,再由这一百条定理推出一千个公式。这一百条定理和一千个公式及其推理过程,就好比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细节,而那条公理就好比幻想文学的核心设定。这些公式和定理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是依赖公理的成立。在这个意义上,一本数学著作就好比一部极强的幻想小说。在博尔赫斯《特隆》这篇小说里,这个核心设定就是“特隆人没有空间概念,只有时间概念”,其它的一切都是从这条形而上学设定中推出来的;而在《哈利·波特》系列里,决定情节走向的设定非常多(换句话说,作者打的补丁非常多,布料不够,只能捉襟而见肘),即便如此,这些设定也不能决定所有情节,决定关键情节走向的东西仍然是从现实世界搬来的——这就是一个弱幻想小说大量写幻想情节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红楼梦》也是弱幻想,但它不怎么写幻想情节,所以就没这些问题;《西游记》采用的则是散点透视,寓言式写法,读者不怎么在乎世界观的统一,所以它也没太多这类问题)。

但强幻想小说有个特点:它对作者的脑力要求非常高,因为它是一个演绎加幻想的过程。即便智商高如博尔赫斯,好像也没办法把《特隆》《阿莱夫》这样的东西写成长篇小说。我们这些平庸的后辈,在试图继承博尔赫斯的点子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把幻想设定放在本体论的层面,而是往低放一放。比如我写过一个《关于巫术起源及本质的四种主流观点》的短篇,它的设定是“在现实世界中有经过实证检验的巫术和巫术学的存在”,它并没有幻想一个世界,而是像《哈利·波特》那样,把一个幻想世界嵌入现实世界之中。这个小说的水平……尽管没那么强,但它是个相对而言的“强幻想”小说。

简而言之,我所说的“强幻想”,就是“打根儿上就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意思。这个“根儿”越深,它的幻想程度也就越强。读过《特隆》的朋友应该能很直观地理解我说的意思。

所以我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在稍稍降低强度的情况下,写一部较强的幻想小说,或者像博尔赫斯那样,构造一个强幻想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需要从头理解,一切关键的东西都是从它的原则中演绎出来的,它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并非依存,而是对比,或干脆没有关系。现在这还只是个点子,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个短篇之外,尚且没有作品;而且我还得继续写手头的另外一个长篇,所以……嗯……如果哪位朋友对此有兴趣,不妨帮我出出主意呢,或者您也有类似的写一个“强幻想”的想法,我们可以合作。

当然了,这种想法实现出来的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一堆互不相干的短篇,各有各的设定。我决定先试着写写,看到底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者被推入什么样的命运。

0:01 2025/3/13


【发帖际遇】:那丑 走在大街上摔了一跤,竟然发现地上躺着 7F卡币 ,赶紧捡起来!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25-3-17 19:09 编辑
这个讨论很有意思,我也常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硬奇幻”和“软奇幻”的概念。
不过在我看来,所谓“强”、“弱”、“硬”、“软”并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用你文中的数学家打比方的话,它更像是三个维度的概念。

第一个维度,公理,【世界核心】,也就是你这里说的“根”,我认为这个点在几乎所有幻想作品中(也就是通常被归类为科幻/奇幻的作品)都存在的,毕竟没有做到这点,也就不会被归类为幻想作品了(X)。
只不过这个和现实展现差异性的“根”有两个大的倾向,也就是科幻和奇幻的区别。
科幻:使用现实科学基本可以解释的知识点,如时间和空间的定义(你的例子)、如费米悖论和外星人的概念(三体)、如异星球的资源和生态(沙丘/阿凡达)。
奇幻:不需要完全解释这个核心的概念,只需要定义其存在即可,如常见的魔法、巫术、神话、鬼怪等。
随着科学技术和科学思维的发展,这两个大类中间又出现了一种融合派系,即科学奇幻:使用奇幻侧的核心概念,但可以用科学侧的方式解释幻想,比较新的流行作品很多都是此类,通常表现就是魔幻的背景里存在探索魔幻现象的科学家,如怪物猎人、pokemon、部分魔幻向的美漫之类。
这些在我看来只是路线的差别,从幻想角度的“强弱”来说程度是相近的。而如果从“硬”的角度来说,那么可以理解成“硬”的科幻核心至少要知识点没有错误、“硬”的科奇核心至少要能解释得通,而纯奇幻嘛至少不要太散(X)。
如果仅靠这个维度来判断幻想程度的“强弱”的话,我认为反而奇幻才是纯度最高的,毕竟科幻和科奇都可以全部或部分通过已有的科学来解释,但是奇幻的核心完全可以没法解释,现实世界根本不可能存在,对吧~

那么为什么很多奇幻核心上跟现实世界差别很大,但最后呈现的表现力却不如科幻呢?这就是剩下两个维度的事了:定理,或者说从核心延伸出的【背景设定】;以及公式,或者说依附于背景设定产生的【故事】。
在这点上,我感觉也存在科幻和奇幻的倾向性差别,这来源于他们的起源:
科幻起源于工业化,是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产物,是生活在近现代科学大发展中的人们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影响,因此而产生的对科技和未来的畅想。换句话说,因为科幻正是来源于科学发展对那个年代的人们日常生活“设定”的改变,因此人们在写科幻时自然也就更倾向于去展现那些科幻点子对生活、对人们的思维、对故事的影响,也就是你的文中所述的“和现实生活不一样甚至相反的部分”。总结就是,科幻更倾向于重塑【背景设定】。
而奇幻起源于神话和英雄史诗,这两者本质上可以说已经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对自身世界的理解,并不包含“如果世界上有神明那会怎么样”这个思考,它不存在“改变”、“影响”这个过程。你可以理解成:为什么许多中世纪奇幻喜欢照搬中世纪的生活细节,而不会根据故事里的奇幻元素对社会结构、人民生活重新推演?——因为那个会把狼人、女巫、吸血鬼、神常常挂在嘴边(尽管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中世纪已经够奇幻了。而由于奇幻的起源是英雄史诗,所以你就会发现奇幻更倾向于展示【故事】,而不是背景设定的推演。因此虽然你这里只说了“世界观”,但是我觉得考虑到奇幻常常更倾向于故事表现,所以还是不要把故事摘出来,毕竟剧情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嘛。
然后科奇的起源则是结合了两者,是喜欢奇幻的人,在经历过科学发展的熏陶后,对奇幻的解构。如果说科幻是表现“科学幻想元素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那么科奇就可以理解成“科学幻想元素对奇幻世界的影响”。因此它的表现更加倾向于科幻,也就是对【设定】的追求。当然,也不乏一些不追求设定推演、直接把科幻元素当特效用的类型,比如超级英雄漫画(X)。

从这两个维度来说,我认为“强弱”可以理解成延伸结构和上一个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如【背景设定】和【世界核心】关系越密切,每一条设定都可以从核心推导而来,那么自然就越“强”。相反,像你举例的哈利波特那样很多设定没有强关联性,大部分魔法都像是顺口溜似的随便编,那么就偏“弱”。考虑到科幻重设定,你还能看到大家讨论“软硬科幻”的时候,就常常会从设定演绎是否合理的角度去讨论。
【故事】如果和【背景设定】也有极强的关联性,甚至剧情进展可以直接从设定中推导而来,那么也就越“强”。相反,故事和幻想设定关联太低,就会变得像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有个性的故事,也就是你所说的“决定关键情节走向的东西仍然是从现实世界搬来的”,这倒确实挺尴尬的(X)。关于故事这方面版上也有过一些讨论: https://www.dragicland.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074
其实在【故事】之上还可以有个统领全局的【主题】维度,不过这个已经超越“幻想”题材,而是往“文学性”靠拢了WWWWW

所以,从这个标准来说,我认为《指环王》可以算“强幻想”,三个维度下,它的世界核心是一个有关秩序与混乱对抗、包含权力诱惑与贪婪的创世神话,属于奇幻标准模板;
第二个维度,它的背景设定几乎全部延续自世界核心,不同的种族起源于传世神话中不同神根据不同目的的创造,而为何形成之后泾渭分明的文化也有一套推演逻辑,例如人类被赋予了“死亡”所以他们拥有“更高的创造力”、大魔王索伦则是核心神话中贪婪的那个神的副手所以他的魔戒拥有扩大欲望的能力,因此也是偏“强”的,甚至强到后世常拿这套种族文化逻辑做新的设定(X
最后第三个维度,它的故事和“魔戒”这个设定也强相关,相信看过的都能get。
综上,你可以说《指环王》不够“创新”虽然在托老那个年代这已经挺创新了,甚至比大量后世模仿者逻辑更清晰(X),但不能说不够“幻想演绎”。
甚至还可以扩展到第四个维度,指环王的整个设定和故事也都是围绕着“权力的诱惑”、“人类的赞歌”、“光明与黑暗”这些母题来的,emmm,不难理解为什么《指环王》作为奇幻题材鼻祖的同时还有很高的文学性了(X)

总而言之,我认为如果“强弱”、“软硬”的本质在于推演、演绎和一以贯之的逻辑性,那么“打根儿上就和现实世界不一样”就不一定是“强幻想”的最终标准或者说表现形式,它有可能大部分相同、有一些地方不同(如都市奇幻、近未来科幻),也有可能大部分都不同(如架空奇幻、异星科幻),重点还是在于每个维度间推演的过程和逻辑。但如果直接说哪类一定比另一类推演更多,未免就有些武断了~
毕竟就算“打根儿上就和现实世界不一样”,也有可能是推导本身存在逻辑错误或者无法通过推导解释,或者只存在于设定却无法表现出来,对吧(炸)。
当然,我同意你说的“强弱”只是一种对推演程度的描述,而不是价值判断。毕竟如上文所述,强弱判断仅根据“幻想”题材自己的设定整合度而言,但对大部分读者来说,一个作品是否优秀还是要看故事性、表现力、逻辑性、人物塑造等,也就是更注重【故事】这个维度,或是说更注重【故事】与【主题】的交互性(也就是在幻想维度之外的,文学性的维度)。
这点版上也有相关讨论: https://www.dragicland.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573


最后,就我自己而言的话,因为是理科僧嘛,所以倾向于每一个维度都搞点推演,因为这样好玩儿(X)。我自身是学生态和动物保护的,并且对演化和分类也很有兴趣,所以你也许可以看到我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的工作。我是挺喜欢通过核心设定决定分枝设定(例如物种能力、习性),最后再用设定决定故事剧情走向。
如果要说有什么经验的话,我觉得比起篇幅,更大的困难在于文字的即成意象上,即文字(尤其是名词)本身就已经有既有的、独立的含义,尤其是对中文这样的表意文字更是如此。那么现在你要再用这些“原本用于描述现实的”文字去描述一个“打根儿上就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东西,就很有可能出现理解错位。
虽然从你的文中看出你是乐于见到这种理解错位的,但是相信我,当你用了大量篇幅去描述一个“马”和现实的马存在的种种差异、可读者还是先入为主说“哎不就是普通的马吗”甚至还反过来说情节不像马的时候,相信我,这并不好玩(X)。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到的多数欧美系作品是直接自造词并解释为音译,对表音语言来说这比较容易,但用于中文的话显然会过于臃肿。对于日系作品来说,很常见的方案是同时写出字和读音/英文(并且读音/英文和字往往是两回事),放在马的例子里,就是我说这是一个“马(lu)”,指鹿为马成就达成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尽可能只使用比较常用的类群词汇,然后搭配现实中不存在的物种名组合,形成看起来像、但本质上并不同的新物种,如人类→原人,尽管看起来相似,但两者从演化路径、文明发展历史、甚至对待动物的看法都存在差异。
所以如何平衡这种理解错位感,不显得臃肿、也不平添没必要的理解成本,我想也是这类作品的一大挑战吧。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回复 2#  @羽·凌风

我说的这个强弱,和约定俗成的“软”“硬”确实有区别。就像软硬科幻的区别一样,软硬奇幻的区别,打个比方说,里面同样提到一种魔法原理,软奇幻基本是胡编的,而硬奇幻可能就是在现实世界的魔法理论中有依据的。拿炼金术举例,硬奇幻如果写炼金术,其实有大量的古代炼金术文献可以参考。中国的这种东西更多,《西游记》就是用道家炼内丹的一整套隐喻编织的整个结构,不是胡编的,所以我说它“弱”,但是也“硬”。说它弱的意思是,它的核心设定不深,而且很多;说它硬的意思是,它的设定都是有根有据的。

用“强”“弱”这两个词,我其实想说的是这个“幻想设定”到底放在哪个层面的问题。这个设定放得越深,数量越少,我就说它越“强”。所以我想象的这种作品,如果用上面这个软硬的标准来评判的话,可能越是“强幻想”,反而越接近“软幻想”(当然了,它们没有正相关也没有负相关,就是纯粹不相关)。所以《指环王》从软硬上来讲,是很“硬”的,正是因为它的所有设定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根据。

当然了,我发现这些概念还是不提为好,越提越乱,还容易引起误解。因为根本不是啥概念,就是一些“方便说法”,不方便的时候就不用了。

你上面举的一个例子,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如果在小说里写一个东西叫“马”,却又和人们认识中的马不一样,这种写法好吗?

我同意你的说法,这种写法当然不好,不仅不好,而且是纯粹给自己找麻烦——因为它妨碍我讲故事。

我想象的这种小说,不可能在“马”这种如此具体的东西上做任何幻想设定,否则设定就太多了。我想追求的恰恰是设定的“深”和“少”。但话又说回来了,一旦设定放得很深,任何具体的东西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马”肯定和读者理解的马有所不同,但同时又不妨碍读者的理解。

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像人话是吧……我举个例子。

假如我的核心设定是:某个世界没有时间,除此之外,和我们的世界完全相同。

现在我说,这个世界里有一匹马。读者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日常认知中的马,没问题。但有一点不同的是,这匹马没有时间。由此也可以得出它的其它特性:

首先它没有生命,或者说,它有永恒的生命;
其次,它不会跑,因为跑是需要时间的;
再次,它无法被叫出名字来,因为你叫任何名字都需要时间;
第四,你无法观察它,因为观察需要时间;
……
总结:你只能在认识的层面把握它,因为它就是个理念。

这种理解错位确实发生了,但这个错位的过程从头到尾都是读者可以理解的,因而我们可以在这个错位上大做文章,甚至完全可以把这个推演的过程写成一篇小说。这个小说没有情节,但它仍然是一篇小说,因为它是虚构的。我的意思是说,这个推理过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的逻辑,但这个推理的前提——一匹马没有时间——是虚构的。

你在最后说到的那个问题,就是说,如何用这些(化学性质十分不稳定的)新材料建构一个世界,完成“讲故事”这个任务的方法,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至少我不着急讲故事。我能接受一篇小说,甚至一部小说,半点情节都没有,完全在虚构的设定下玩头脑风暴。等读者完全适应了这些设定之后,再来点故事情节也不迟。这样的小说其实挺多的,这也不算什么特别“先锋”的想法。

——————————————————————————————————————————————————————
其实上面这些表达都容易引起误解。倒不如这样总结一下:

在传统小说里,设定是为故事服务的,故事是为主题服务的;但是还有一种写法,可以让设定填满小说,不写故事,或者写极少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故事为设定服务,设定为主题服务。

故事是靠共鸣来影响读者的,但设定不同,设定是靠在读者脑子里制造新东西来改变读者的。换句话说,这类幻想小说有点像自然科学中那些学术前沿的理论,它们冲击读者靠的是科学想象力。这些小说和学术论文的唯一区别是,它们主要用形象说话,而不是纯粹用概念和逻辑。

————————————————————————————————————————————————————————
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的一种“提纯”过的幻想小说(无论是奇幻,科幻还是二者的混合体,都一样,它们无非是设定之来源的区别)。

我基本上是读各种神话长大的,尤其对希腊、北欧的神话比较熟,也很有感情,所以以前写小说啊写剧本啊都爱化用神话典故。后来逐渐地我不爱用了,因为我觉得这虽然是幻想的东西,但不是我的幻想,而是别人的。我拿来用的这种做法,跟现实主义者拿现实素材来用的做法,没有任何根本区别——换句话说,我写的只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罢了。我没有感觉到写幻想文学独有的那种自由。

我想的这种“打根儿上就和现实不一样”,其实在帖子里,我也感觉自己没表达太清楚。后来想了想,它指的可能是一种“似是而非感”,就是说,看似写的是现实,但总感觉有点别扭,因为它背后的东西和现实完全不同,相同的地方只是表面。甚至可以这么说:表面上越相似,别扭的感觉才越强烈。所以我追求的甚至可能是一种伪装成自然主义的幻想小说,一种类似于“平行世界”或“阴间”的小说。

阴间的马和阳间的马有什么区别?没区别,都是马。但就是给人的感觉不一样,有那么一丝差别,而且总有那么一丝差别。

大概就是这样吧。

这么虚空描述其实很难说清楚,甚至于很多地方都自相矛盾(我上面的话已经有好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了)。我最近试试写一点东西,看看能不能用作品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或更糊涂)一点。


【发帖际遇】那丑 在龙峰山脉遇上了谜样的大姊,被请了一杯酒,喝下感到神清气爽,获得&sid=EsbSsO 25探险经验 !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TOP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25-3-18 15:36 编辑
回复 3#  @那丑

不瞒你说我看了一楼的文章确实有些迷糊了,因为当文章里对比红楼梦和卡夫卡、对比指环王和科幻、吐槽哈利波特的剧情逻辑幻想度的时候,在我看来其实对比的是三个层面的东西,并不是在同一个层面。而对比第一个维度时,却又提到对巫术的尝试文章比哈利波特更深,但仅从第一个维度我认为它们并没有区别(一个是巫术是存在的,一个是魔法是存在的),真正的区别在于第二(巫术文提到的理论都涉及到巫术存在这个核心,而哈利波特的很多细节不触及到核心)和第三个维度(哈利波特的故事发展很多时候也不触及魔法)。
不过我现在大概明白你的意思了,按我的理解,你关注的其实是第二个维度,也就是【世界核心】和【背景设定】之间的强关联性。只是你把核心和背景都称为设定,而我这里把两者区分开了:【世界核心】可以类比成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的规律,而【背景设定】则可以类比成现实世界中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制作的电脑、衣柜、甚至人的存在本身。
那么在这个定义基础上,所谓“深”的设定,我理解就是【世界核心】的影响范围足够广,广到能够容纳所有的【背景设定】,换句话说,所有表面的设定都能指向一个足够具体、足够深入的核心概念,而不存在游离在整个体系之外的、不知所谓的背景设定。用现实举例的话(毕竟现实世界的核心“自然规律”确实可以说是足够深了),大概就是我们可以从每一个电脑、每一个衣柜、每一个人的物理和生物本质上看出自然规律是如何运作的,而不会从随便一个衣柜上面看到超自然的痕迹(?)。
在这个层面上,【世界核心】确实是越少越深、那么统领所有【背景设定】的效果也就越好。但是我认为需要控制的仅仅是核心设定的数量和深度,背景设定多不多并不需要太忌惮,毕竟如果从核心到背景的推导足够完善,那么背景设定完全可以以此固定下来,以便于以后的直接使用(你可以理解成推导过程可以作为论文,而后续的故事、其他论文就都可以直接引用已经推导完成的论文,而不需要再重建推导的过程)。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我认为这类文章的篇幅并不是问题,因为推导本身是无穷尽的,就和现实世界一样,虽然自然科学的本质并不多,但以此延伸的推导论文是无穷尽的,以此出现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无穷尽的,以此发生的故事自然也可以是无穷尽的。但这些推导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论文(固化下来的背景设定),那么当后续的故事直接引用这些论文而不加以重新推导的话,也就会导致理解成本的必然增加,所以我认为这才是更容易出现、也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你说的,需要等到读者适应了这些推导,“再来点故事情节”——而这个“让读者适应你”,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和问题。

在传统小说里,设定是为故事服务的,故事是为主题服务的;但是还有一种写法,可以让设定填满小说,不写故事,或者写极少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故事为设定服务,设定为主题服务。

故事是靠共鸣来影响读者的,但设定不同,设定是靠在读者脑子里制造新东西来改变读者的。换句话说,这类幻想小说有点像自然科学中那些学术前沿的理论,它们冲击读者靠的是科学想象力。这些小说和学术论文的唯一区别是,它们主要用形象说话,而不是纯粹用概念和逻辑。
这点其实就有点像我前面贴文里提到的“文科奇幻”和“理科奇幻”的区别了:前者以主题出发、通过主题统领全局;而后者从核心设定出发,通过核心设定统领全局。

因为我觉得这虽然是幻想的东西,但不是我的幻想,而是别人的。我拿来用的这种做法,跟现实主义者拿现实素材来用的做法,没有任何根本区别
哈哈,这也是我常爱说的:为什么“理科奇幻”式的设定党老爱做设定?因为这些“设定”实际上就是现实创作中的“取材”。你的取材越站得住脚,你的故事也就越合理;你的取材越有纵深关联,你的故事也就越“真实”。
而直接使用现成的幻想元素不得劲,大概就是因为没有经历过自己内化“取材”的过程,这些幻想元素自然难以在自己的世界观中站住脚、也无法和全局形成纵深关联吧。不过通过这个例子我明白了,你说的“和现实不一样”,其实除了现实真实存在的部分,还包含了“文章中的幻想元素和现实中的幻想元素也不一样”的这一层。那么这样说的话,我理解了你说的《指环王》的幻想深度不够深,因为他故事中的神话还是现实中的神话的概念,故事中的神也是现实中的神的概念。
不过话说,既然你提到了神话、自由度和“科学想象力”,那么按照分类来说,可以理解为其实你想描述的这类小说就是科奇了。


最后,既然说到这种推导过程类似学术论文,那么来毛遂自荐一篇之前写的伪·学术论文:https://www.dragicland.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23
不知是否符合你想要的感觉?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回复 4#  @羽·凌风

我看了一下那篇“伪论文”,很喜欢。它的“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感觉拿捏得非常好,而且看得出来你对这种描述性研究的风格非常熟悉,毕竟是本职工作,这种“站在里面说话”的感觉是外行很难模仿出来的。这种用设定来代替故事的做法,确实很符合我的想象。不过它当然不只是“模拟论文”这一种风格啦,它还可以模拟别的东西,比如梦话、告示、法律文书、地方志、抒情诗残篇、讲演稿、家用电器说明书、宗教文献……等等这些,只要是非叙事的文体,都可以。这些东西模拟出来,未必都是“科奇”的风格了,虽然确实,科学奇幻是目前最成功的一类。

我提到在小说里化用神话典故和设定的事,我的意思其实是说,就算你把它们“化”成了自己的,变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件事也和“幻想”没关系,它只是写作基本功的事。所谓幻想,指的是自己凭空创造,而不是把别人凭空创造的东西拿来用。比如《西游记》,它把别人幻想出来的东西拿来用,用得非常好,这没问题,但这毕竟不是它的作者创造出来的——《西游记》当然是幻想文学,但在我眼里,它不是经过“提纯”的幻想文学。相对地来说,比如你写的这篇模拟论文的小说,它看起来比《西游记》更像某种现实,但它在“幻想”这个意义上却比《西游记》纯度更高。

(而且我发现作品之间的对话,比作者之间的对话更有效。你一举出自己的这篇作品来,我就立刻明白你明白了我的意思……)

TOP


哇!這個論壇吹甚麼風?居然把願意花時間探討深入問題的大師都給吹來了!

雖然那丑提到作品我並未全部讀過,但關於這個討論主題,由於我本身是材識淺薄的不入流作者之流,在我看來是混合著涉及兩個問題:哲學,以及文學作品本身的目的。

先講比較好解釋的文學作品本身的目的好了,《魔戒》《冰與火之歌》《哈利波特》《沙丘》和《三體》這幾個作品中,三體我是沒讀過的(但我看過大劉的球狀閃電),沙丘看過電影後去了解了故事的精簡劇情,魔戒有完全讀過而且很喜歡,冰與火和哈利波特則都是主劇情基本完全了解細節比較不確定。在我看來這幾部作品的目的都比較接近於用文學來表達別的東西,而非純粹展示文學本身。比如哈利波特很明顯(作者也說過)是用魔法世界來對種族歧視乃至於二戰時歐洲狀態的暗喻,並宣揚作者想推崇的觀點。《魔戒》《冰與火之歌》的重心在於故事,而且是史詩級架構的故事,文學本身僅作為說故事的手段,《沙丘》《三體》則在描述展示某一種價值觀和對人類社會/行為的諷喻,所以我認為這些作品本質上就不是在追求文學本身的藝術性或者專研文學,當然這些作品中的某些文學價值和藝術性都極高,可那終究不是作者寫作的本質。

因此這些作品屬於弱幻想就顯得合理,他們大部分以現實世界的轉化和隱喻為基礎,就自然地會去遵守現實中的一些規則。好比說人物就會有明顯的人性,無論是偏見傲慢善良或天真;好比說事件推進就會遵循現實世界的法則,要達成某事必須先前往該處或者先完成前置準備;好比自然規則一定會存在其中,人被殺就會死......等等等等的貼近現實的設定或事件,讓讀者能夠非常容易的進入故事,不必費力去理解這些規則(畢竟和現實是相通的),更多時候的讀者的腦力就用在思考作者想呈現的價值觀或者故事內容上。

至於像西遊記紅樓夢那些更不用提了,非常明顯的只是借文學的皮在描述其他東西,因此其幻想也只是一種文學呈現的形式,不是其核心。

而那丑提到的其他強幻想作品,雖然我沒看過,但單從那丑的描述中我感覺,這些作品的本質就是它們自身,作者撰寫這些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完善作品本身的藝術性乃至對文學本身的鑽研,換言之作品本身即是目的。因此讀者在了解其他部分之前就必須先了解作品本身了。作品的規則和設定乃至於呈現的方式,就是作者希望讀者盡最大的腦力去感受的部分。雖然我無法很明確地說出文學是甚麼,畢竟我對它不太了解(相對於我可以對"自然科學"是甚麼下出一個完善且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定義而言),但我能感覺到這些東西它自己的目的就是文學,而非寓言或故事或價值觀之類的其他東西。

简而言之,我所说的“强幻想”,就是“打根儿上就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意思。这个“根儿”越深,它的幻想程度也就越强。读过《特隆》的朋友应该能很直观地理解我说的意思。


甚至於當那丑說某些作品本身的世界觀和設定就完全和現實不一樣導致需要花大量腦力去思考和理解,我覺得這似乎已經到一種哲學的境界,在探討一些現實世界很常見的東西或規則,究其本質到底是甚麼?或者對人類來說是否只是一種觀點。對我來說試圖去挑戰常理或者自然規律的東西,都有點哲學的味道在裡面,有種奠基於思考而非現實,奠基於"可能性"而非"可行性"的意涵。只可惜我這個人的腦力並不足以勝任這類思考,又或者被科研訓練得太過死板,每次看到這類的作品就很累,常常無法堅持讀下去。

构造一个强幻想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需要从头理解,一切关键的东西都是从它的原则中演绎出来的,它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并非依存,而是对比,或干脆没有关系。

這個感覺就是要做一部哲學大作的起手式啊!

----------------------------------------------------------------------------
從這個話題來衍伸的話,我感覺到得是人類的成長,似乎其本質就是一種對思維的定型化,將有無限可能性的大腦在日積月累的學習和訓練之中固定為某一種思維模式,並使之對這種方式有著近乎反射性的優良操作,而這種定型化即是個人職涯或社會腳色的本質。我最近就發現對某一個客觀存在的事件或者概念,不同領域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見解,甚至可能是完全對立的,而這些觀點往往來自他們成長過程融入某一個生活圈或職業中時經歷的學習和教育將他們的思維形塑,從而使之第一反應就有了和自己立場相符的見解。然後在這個基礎下,有些見解會對某些人來說永遠無法接受或者無法聯想,因為腦部並未被訓練採用那種思維。好比說做過免疫研究的我,完全無法理解認為打疫苗會導致不孕甚至把疫苗當作政府控制人民手段的那類陰謀論者是怎麼想出這些觀點,又怎麼能在無人影響下自己從客觀資訊中推測出對我來說很荒唐的結論。然而我知道在他們的圈子裡,人人都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甚至不用互相討論互通有無,陰謀論者個個都能獨立推演出這樣的結論,恰如看到一篇新論文時即使沒有討論,該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往往各自獨立的有相似見解。

當然並非說被定型化後大腦就完全失去其它思維模式的可能性,但相比於被訓練過的那種,其它種思維就很累,往往讓人不想去幹,人畢竟都喜歡舒適圈。好比說我,比起和一兩個人討論"生命的本質與意義"這類哲學的話題,我更願意用生物學的角度對生命去下定義,包含必須有什麼樣的反應或者行為,從無生物到高等生物的不同生命現象等等......相當於大腦也是懶得用平常不會活化的突觸或神經迴路吧


【发帖际遇】:天空中传来隆隆的吼声,一条银角烈焰龙飞过,落下了手中的特别巨大的宝贝,而且不偏不倚正好砸在&sid=EsbSsO 紅峽青燦 头上,花去了 118F卡币 医药费。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快把萌燦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回复 6#  @紅峽青燦

“这些作品的本质就是它们自身,作者撰写这些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完善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乃至对文学本身的钻研,换言之作品本身即是目的。”

——这个表达我觉得比我说的清楚多了(我的想法因为不太成熟,所以表达上也有点乱)。其实我想象的所谓“强幻想”,还不如表达为“以幻想本身为主题的纯文学”,因为纯文学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定义,所以不至于引起太多误解。纯文学就是你说的这种,以其自身(或者说自身的形式)为目的的文学。(相对而言,比如严肃文学就是以推动人类进步为目的,商品文学就是以赚钱为目的,等等。)(当然这个“文学形式”的范围很大,但简单地来说,就是:能直观到的就是形式的方面,无法直观到的、只能抽象把握的就是内容的方面。大概是这样。)

而且我确实就是这个意思。我构想中的东西,首先它是个纯文学,就是不太考虑文学形式之外的东西;其次,它的主题本身就是虚构。它的目的就是对“虚构”的探索,看看我在某个世界的最深处就埋下一颗虚构的种子,它最后能长成什么样。

“有种奠基于思考而非现实,奠基于"可能性"而非"可行性"的意涵。”

——这句也总结得太恰当了。就好比物理学中的理论物理,研究多维空间啊,弦论啊之类,它对可能性的描述已经远远走在了技术可行性之前。纯文学在文学中就有点像理论物理,它探索的是文学形式本身的可能性,而严肃文学和商品文学都是建立在这类可能性得以成熟实施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感觉就是要做一部哲学大作的起手式啊!”

目前我也就会个起手式,下一步还没想好呢……纯文学的东西因为总是“自指”的,所以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哲学味,但可能也就这么一点儿了。

我想象中的幻想小说,它的阅读快感区别于其它类型小说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读者有一种“松动”的感觉,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读者对世界的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越深地遭到松动和打破,他们感觉到的自由也就越深刻。虽然这种自由感未必都好受,因为自由本身有它可怕的一面,但这毕竟是自由。就好像一个人在客厅的沙发上坐着,面前的地板砖突然变成一个无限大的深渊,他感觉到了自由,同时也感觉到毛骨悚然,这个毛骨悚然正是自由带给他的。

我说的只是幻想小说的特质,就是说,它的幻想性质带来的东西。当然我读《哈利波特》也会很喜欢里面的魔法世界,喜欢里面的人物性格,但这些跟“幻想”这件事没关系,而是小说其它部分的功劳。而一种“提纯”的幻想小说,会尽量避免其它部分的影响,就像做实验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才能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一样。纯文学的写作过程和做实验是一样的,只不过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它的实验结果就是实验过程本身。

这种小说确实不好读,但阅读难度其实也取决于作者的表达能力。比如艾柯的《玫瑰之名》和《傅科摆》,就是一种人文幻想小说,写一种阴谋论思想能够在何种深度上被植入人类的整个文化历史之中,属于极强的幻想了,但它们本身也都是很吸引人的悬疑小说,读下来其实并不难,只是里面的东西消化起来稍微难一点。它再通俗一点的形式就是《达芬奇密码》。

我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我读的幻想小说越多,就对其中“幻想”的东西要求越高,就像喝酒,难免会越来越追求高度数的酒。度数不是酒的全部,就像幻想不是幻想小说的全部一样;但度数是酒的特质,别的饮料代替不了,对一个酒鬼来说,只有度数越高,它才“越是酒”。同样,读幻想小说多了,自然也会追求越来越“纯”的幻想小说。“纯”不等于“好”,伏特加比拉菲纯多了,但质量上差得远。可对于一个酒鬼来说,喝伏特加比喝拉菲更过瘾。关键就在这儿。

所以我觉得这种小说如果让我这样的庸才来写,甚至未必写得出来。更可行的反倒是一种“设定集”一类的东西,只不过这些设定都是强关联的,甚至是一个点演绎出来的。演绎的过程尽量不加别的原则,尽管它可以加一堆素材(这个没有限制,把整个现实世界加进去都行,甚至把整个现实世界的所有原则加进去都行,只要它们是作为素材而被使用的),但不能加原则。

比方说,我的原则是:每个人都只能说谎。

以此为原则,可以从任何一个方面开始建构这个设定集。设定集的内容完全可以是我们现存的这个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所有跟原则矛盾的东西都必须得到修改,也就是说,等于把这个原则“植入”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当然也未必非要是现实世界,任何一个可能的世界都行。

这其实就是幻想。因为把一个和幻想的原则植入任何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无论看起来多么熟悉,它都是幻想的产物。当然,这个作为素材的世界本身所现有的任何一条原则,都可以和这个幻想的原则相结合,产生出其它的原则来。比方说:

【每个人都只能说谎】+【总有人不愿意说谎】=【有一部分人选择沉默】

【每个人都只能说谎】+【人类的思想中有真假的概念】=【人类思想中的真假的概念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

或者

【人类思想中的真假的概念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表达概念的方式除了语言,还有非语言类艺术】=【许多人选择用非语言类艺术表达真假的概念】

每个加号前的项都是幻想原则,加号后的项都是素材(可以来自任何地方,一般是来自我们的现实世界),它们可以生成新的幻想子原则,也可以直接生成作品的情节。但每一个幻想子原则都是总原则的直系后代。情节的道理也是这样,尽管情节不能都是演绎出来的(理论上可以,但难度太大了),但每段情节和幻想原则的关系应当是比较紧密的。

这就是我想象的一种“提纯”的幻想小说的概貌了。

TOP


@那丑写道:
我提到在小说里化用神话典故和设定的事,我的意思其实是说,就算你把它们“化”成了自己的,变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件事也和“幻想”没关系,它只是写作基本功的事。所谓幻想,指的是自己凭空创造,而不是把别人凭空创造的东西拿来用。
我是觉得,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人类能想象的所有东西都是已有事物的组合,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凭空创造”,所以也就没必要过于纠结“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只要内化得当就好。毕竟,从现实中获取素材、从科学中取材、和从神话中取材,在“幻想”这个维度上有多大区别呢?实际上并没有区别,因为所有的神话归根结底也都是基于现实的。当然,我这里说的“别人的东西”指的是神话、文化元素一类的事物,而不是指现代某个特定作品中的元素,版权还是需要考虑的(√)。

话说我很喜欢你叠加元素生成设定集的方式,很直观,也很有操作性(实用主义者大喜(X)
用我自己的世界观做例子的话,DL和现实最基础的差异就是【所有发展出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除了体内的神经系统外,还有一套用于直接感知和作用外部环境的体外神经系统,即自由意识】。而现实取材的部分则是三个用于推演的关键要素:无神论(唯物)、生物演化、生态学。于是:
【自由意识】+感知力增强=【体内神经系统相比现实相似动物更加发达】=【有自由意识的动物至少都有最低限度的自我】
【自我】+(唯物)+(生物演化)=【神话是动物在演化过程中对世界的解构】
【自我】+(唯物)+(生态学)=【生态位分化、种间竞争带来的种族冲突和对立关系】
【自我】+(生物演化)+(生态学)=【种族是不同动物类群/生态类群集合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自由意识的另一个特点也可以推:
【自由意识】+作用外部环境=【以动物之力影响环境的魔法】
【魔法】+(唯物)=【魔法的本质是动物活动,或者说畜力做功】
【魔法】+(唯物)+(生物演化)=【魔法的功能基于实用性,需要考虑能耗效率】
【魔法】+(生物演化)+(生态学)=【魔法被内化为动物习性的一部分】
当然,实际操作上比这更复杂,还有大量的交叉推演、地理环境的运用、甚至用世界观的构成本身推演属于自己的演化和生态学理论之类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再把前面说的不同来源的元素拿来用,比如以动物设定为例:
现实取材:{人类}+(唯物:高强度发展科技的智慧生命/文明)+(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和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生物演化:智慧的发展和身体素质包括魔法的退化)+【自我/魔法的普遍存在】=【DL的原人是以种族歧视为政治正确、充满探险精神和对自然开发利用的侵略性、并且对野生动物魔法以及生态都相当轻视与傲慢的动物】
神话取材:{天使}+(唯物:会飞的人形智慧生命/文明)+(生态学:云洲地理隔离和较小的竞争压力)+(生物演化:飞行生活对辅助性魔法的习性内化)+【自我/魔法的普遍存在】=【DL的羽神是以泛灵论为信仰、侵略性较低并有高度的传统文化认同感、更擅长使用魔法甚至发展出了城市魔法阵、对非云洲环境的物种存在隐性歧视的动物】
科学性取材:{假想穴居生物}+(唯物:基于洞穴的演化和适应规律)+(生态学:地理隔离和较高的竞争压力)+(生物演化:虫类、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等不同的演化来源)+【自我/魔法的普遍存在】=【DL的鬼族是道德感极低、智能水平差异大、但外观和习性相似并被地面种族认为是黑暗与恐怖的代言人、相应地也普遍对地面种族有着基于文化和资源竞争的强烈敌意的动物】
这样一来,就算取材类型不同,但实际操作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内化完成过后也没有区别。当然,各个种族和物种的实际设定上也比这更复杂,还涉及到特化、分化以及和其他种族的关系(X)

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我除了设定也喜欢故事,所以情节也很自然的就出来了:
【种族冲突/对立】+【种族命运共同体】+(基于演化历史的资源竞争和种间关系)→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大多数社会故事的母题)
【自我/智慧的普遍存在】+【内化的魔法习性】+(基于生态学的物种设定)→野生动物的性格与自我选择、生存与死亡(大多数自然故事的母题)
【原人的探索精神】+【原人对野生动物的蔑视】+【自我/智慧的普遍存在】→野兽奴隶与野兽公民(大多数人与动物故事的母题)
甚至还可以更体裁化一些,比如:
【神话】+【原人的探索精神】→对神话的反向研究进而发现客观世界的真理→讲述科学起源的科普读物(古龙图志)
(基于生态学的物种设定)+【内化的魔法习性】+【原人的探索精神】→和现实似是而非的纪录片(动物星球)
当然,就像我说的,这种组合可以是无穷尽的、元素可以是无穷尽的,于是,故事也可以是无穷尽的。

我感觉我这个和那丑君的例子相比,虽然都是基于一个点的演绎,但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差异,大概就是……理科和文科的差异,理科的核心点是具象的,属于自然科学、具体化、实用派的演绎;而文科的核心点是抽象的,属于人文科学、哲学化、理论派的演绎
所以我这个自然也就没什么哲学感,而是更像一种理科僧的思维游戏(?),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种思维游戏很好玩(?),虽然熊说过自由意识(魔法的演化)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像DL世界观的万物理论(X)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种演绎的快乐并不是“自由”带来的,相反恰恰是“不自由”带来的,或者说,在“不自由(固定的核心点)”中尽可能追求“自由(发散的表现形式)”的过程所带来的。我自己形容这种为“克制的想象”,和每个元素间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上一章写希腊神话下一章又跳到中国文化、或者太空歌剧式的每一个星球都有完全迥异的状态的那种真正“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同,而在我看来后者才更应该用“自由”来形容吧?
还是用作品来说话吧,我以前有写过以这种思维游戏为主题的故事:https://www.dragicland.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190
他喜爱随心所欲幻想的乐趣和实实在在作品的触感,他沉醉在脑海里构建物体的构思和将想象转化为实物的创作欲。随心所欲的自由搭配上沉着克制的思绪,他以往见过一些大师的风格就像这样,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自由、在自由的天地里把握真实的度量,那些含蓄里酝酿着狂妄的杰作同时具有着两者的魄力。
这就是文中我对这种乐趣的定义,是一种在“自由”与“写实”之间寻找平衡点的、矛盾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尝试寻找“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边界的快乐。虽然文中为了喜剧效果写主角并不喜欢他的成品,但,我喜欢那只梦魇马(X)WWWWW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回复 8#  @羽·凌风

我说的“凭空”创造,倒也确实不是真的凭空,更多是一种对现有素材的“否定”。比方说,素材是“物质存在”,那我就可以试着写一个“物质不存在”的世界。只是在“自由”的意义上,我说这种创造是凭空的,因为它没道理,而不是没思想材料。它更类似于一种在极度无聊时的游戏。人在极度无聊时是无所依凭的,因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纯粹创造性的。

当然这种设定过程肯定不是自由的。推理和演绎当然谈不上自由。只是我指望读者在读这些东西的过程中,感觉到“原来还可以这样”,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像钉子一样被牢牢地钉在这个世界上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有无数种可能性,而不只是一种可能性。

不过还是之前说的:我得尽量少用概念说话了。下次万一讨论类似的话题,还是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或者直接用作品)比较好。概念在写论文时挺好用,但是放在日常讨论中,引起的误解反而比理解多。
那丑 于 2025-4-3 18:28 补充以下内容
回复 9#  @那丑

最近是真想按这种想法写点东西,但一个是它实在很不成熟,还有就是最近焦虑症犯的有点厉害,不得不吃药(有时候也得喝酒),脑子经常晕乎乎的。胡写八写的东西能写,严谨点的就写不了了。


【发帖际遇】:那丑 走到龙洋城中央广场时见到喝得大醉的羽·凌风正在疯狂撒钱,立刻凑上前,获得了 129F卡币 。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TOP


回复 9#  @那丑

不是,我的意思是说,当你确定【核心】之后,取用什么素材来放到这个核心上面进行结合是无所谓的、没区别的。并不能说你用“现实世界的原则”进行结合就是“强关联推演”,用“已有的幻想元素”进行结合就是“作者的基本功”、“别人的东西”了啊
换句话说,结合已有幻想元素的过程也可以是“强关联推演”,因为取材本身从哪来都是没区别的,重点在于关联性的推演过程。

至于【核心】从哪里来,其实我第一篇回复就说了我的态度:我觉得这并不是关键点,只要是个“幻想作品”,那必然都存在一个“和现实不一样”的【核心】,因为这玩意儿就是“幻想作品”的分类定义,没有【核心】的它就不是幻想作品。那么,在操作层面上讲,这个【核心】的来源是“否定了现实中的某个原则”、“增加了某个原则”或是“减少了某个原则”,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或者不如说,“增加/减少/否定”本身都是一种对现实原则的“改变”。

换句话说,我认为“【核心】的根足够深”这个概念本质上就不是描述【核心】本身的概念,而是描述第二层的,也就是【核心】和延伸部分关联度的概念:延伸设定越集中、关联度越高,则核心越深;反之,延伸设定越散、关联度越低,则核心越浅。
举个对比明显的例子就是,如果我设定一个看起来很颠覆的核心【恒星是不存在的】,结果写出来的却是基本照搬现实状态,就只是把太阳和星星换成了灯,那么这个核心依然是一个浅的核心;如果我设定一个很常见的核心【鬼魂是存在的】,然后根据这个核心推演出一整套和现实世界不同的社会规则乃至文明形式,那么这个核心就可以是一个深的核心。在这个例子里,我相信读者并不会觉得把太阳换成灯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而是会觉得原来有鬼可以对世界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普通的鬼故事简直小打小闹,对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回复都是基于第二层的,因为【核心】本身怎么样其实是都OK了,真正的重点在推演的部分。

我感觉那丑君有一点点钻牛角尖了,似乎是想要先找到一个“根足够深”的【核心】,然后再进入下一步?
像你提出的【时间不存在】、【真话不存在】、【物质不存在】这些核心,都是看上去“根”很深、似乎很容易下手,但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积累(如时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最后大概率流于“没有太阳那就点个灯”的表面,实际可操作性很低,一种【热力学三定律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做个永动机吧】的概念(X
所以我的建议还是,选一个自己熟悉的核心、而不是看起来唬人的核心,然后把重心放在第二层上。当你推演的足够多,哪怕是常见的核心,也能扎得足够深。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本帖最后由 大熊星座 于 2025-4-7 15:06 编辑
好多讨论啊,延伸出去的方面很多,我就不加入了。

主楼里面向所谓【强幻想】这一概念的表述在我看来已经足够清晰,并不难于理解,倒不存在歧义。
楼主有从这个角度去开展【强幻想】作品创作的雄心,这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在此先说一声加油与期待~

然而,关于这个概念与创作动因,我个人仍有一个小疑问就是.......what's the point?
正如某个论断所述:人从根本上实际无法想象出任何东西,人们所谓的想象不过是对现实的变形和重组。
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延伸,我们甚至还可以说:“幻想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幻想。”
如果承认这一论断,那么【幻想性】似乎就已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因为所谓【幻想】客观存在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

诚然,世界上是有【幻想作品】这一门类的~
但如果放在所谓【纯文学】的角度来讨论,我以为【美】却必然是真实的~
也就是说,在我看来,所谓的幻想作品,其借以打动人(给人以美感)的,并非其【幻想性】,反而是其从幻想中折射出的【现实映照】,是其“幻想”成分中反映出的人类共通经验或情感(当然这种共同经验或竟敢并不一定是主流显眼的,也可能是隐性而被忽视的)。

就以你说的博尔赫斯作品《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为例~
在这篇作品中,特隆之所以能入侵现实世界,之所以“世界将成为特隆”,其实是因为《奥比斯·特蒂乌斯》这本百科中描述的特隆世界观是如此地“真实、精确”;是因为虚构的特隆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尽管有别于书中的现实世界,但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却足够真实有说服力,让人们“为它的精确性倾倒”,甚至会让人们认为“这样去看待世界也未尝不对”。
而博尔赫斯的这篇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被广泛传播的经典,除了其在形式和表达方面的创新外,同样也是因为这篇作品巧妙地映射了现实,通过对虚构与现实的探讨对现实中通行世界观的稳固性和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指出了现实世界中的众多“常识”和“真理”或许仅仅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并因此而引人深思.........
从这个角度看待,无论是小说中的《奥比斯·特蒂乌斯》百科,还是现实中的《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这一小说,其感染人、引人入胜的恰恰并非所谓的【幻想】,而是借由【幻想】这一形式传递出的【真实美感】。
说到这里,想到了另一部美洲作家的作品,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在我眼中,虽然这部作品也极尽幻想之能事,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瑰丽、诗意的幻想城市,探索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无限可能性,但这些城市之所以打动、感染忽必烈(读者),让读者甚至认为它们真可能存在的,还是它们对现实中某些侧面的映照和折射,还是它们具有的【真实美感】。

恕我确实记不清具体出处了,但印象中王小波在他某篇杂文里似乎有过这样的类似表述:
如果存在这样一个生物,在大海深处或宇宙之中飘荡了几千上万年,它的经历和见闻无疑会是极其独特且前所未有的。假设有一位作家能够将这个生物的所见、所闻以及思考都记录下来并形成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在内容的新颖性上无疑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仅仅拥有这样的新颖性并不足以赋予作品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关键在于这种叙述是否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是否能够反映或揭示出人类共通的经验或情感。(原话我真记不清了,大意如此)
因此,虽然我理解主楼里想表达的意思,但我个人并不认为单纯的【幻想性】强弱是一个真命题或者说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维度,强调【强幻想】或者【弱幻想】,在我看来更多是一种手法和形式上的尝试吧........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