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似蛇生物,成体长度约一米。鳞片细小、几乎不可见,全身非常光滑。有三对“眼睛”,但只有第三对(最后一对)是真正的眼睛,另外两对只是有一定感温功能的感受器,和鼻子与颊窝具有一定同源性,因此这种动物对外界环境的感应非常灵敏。两对附肢都特化成小翅膀,飞行能力强,但几乎无法在平地上移动和起飞。杂食性,喜食肉,但也常啃食地洲的岩石,因此口部逐渐特化成竖状以方便刮食,多数时候都贴在大型动物身上营寄生生活。平时和睡眠时都用嘴挂住岩石,高悬在岩石上。一字牙的尾端还有膨大的、似吸盘的结构,能够帮助身体固定在岩壁或是猎物身上。广泛分布在地洲,地面上只有极少数的洞穴内存在小种群。一字牙的体色和假眼结构使得其外观看上去非常像一字触的幼崽。在地洲,一字牙也常常和一字触同域分布,因此学者认为其外观是对一字触的幼型拟态。
一字牙是一种外表诡异、生理极为特化的动物,自最早的地洲探险家获知这种动物的存在伊始,它的外貌就困扰着无数的分类学家。最早人们根据探险家们的口头描述,将这种吸食、寄生、身体潮湿的动物定义为类似水蛭的虫子。这样的谬误持续了几十年,直到有人成功带回一字牙的标本,人们才得以通过解剖研究明确一字牙具有内骨骼、似蛇的脊椎和肋骨、以及细微的鳞片,这便将一字牙的分类定位到了四足有鳞目。但一字牙具体属于有鳞目中的哪一个类群仍是众说纷纭,一些学者根据外观推定认为拥有四只“鳍”、皮肤又湿润光滑的一字牙应当是水蛇长龙一类的水龙,但更多的学者根据一字牙的飞行能力和似翼龙的翅膀结构将其划定为飞龙。但无论是水龙还是飞龙,这两大类的动物都没有出现过和一字牙一样结构诡异的口部,这个奇怪的吻部也成了困扰分类学家的谜团。
这种纠结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古生物裂吻龙化石的发现。裂吻龙是一种曾于富氧代末期、羽毛代早期生活在地洲的大型动物,并且曾是塑造地洲洞穴群的“穴龙”之一。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呈竖状生长于身体腹侧的嘴,据推测应是为了适应顺着身体移动方向、长时间地剐蹭矿食演化而来。由于颌骨变形巨大,其咬合结构基本完全消失,吻部仅有剐蹭的功能而无咬合的功能,这也和一字牙的取食方式十分接近。至此,人们终于可以明确一字牙就是裂吻龙的后裔,是一种学会了飞行的“穴龙”。
Powered by DokuWiki | © 2012-2025 Dragicland.com | Dragicland 龙幻世界 (蜀ICP备140227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