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抱歉,您没有权限增加页面

生物:动物:物种:六眼飞鱼

六眼飞鱼

299六眼飞鱼2.jpg
六眼飞鱼
脊椎门
六足纲
六足水生目
飞鱼科
飞鱼属
保育级别
种族
属性
分布地 已灭绝

物种概况

六眼飞鱼是一种生活在水生代中后期的六足鱼类,是当时少有的能够和更节能的四足鱼类分庭抗礼的六足鱼飞鱼科的成员。六眼飞鱼这个名字听起来十分奇特,其来源于这种动物的头骨化石。早期古生物学家发现六眼飞鱼化石时,因其圆润的头部尖端和棒状并带翅的身体结构误认为其是类似一字牙的动物,并将其头骨上明显的三对共六个孔洞误认为是六只眼睛,故而取名为“六眼飞鱼”。但实际上,飞鱼头骨上的第一对向前突出的眼洞是鼻孔、第三对较大较扁的眼洞是鳃孔,只有中间第二对眼洞才是真正的眼睛。六眼飞鱼后来也常被成为突鼻飞鱼、大鳃飞鱼、滑翔飞鱼等,但由于六眼飞鱼这个名字过于趣味、深入人心,因此一直都没有真正废除。

察觉那些眼洞并不是眼睛后,古生物学家根据六眼飞鱼的化石基本还原出了它们身前的样子。和其他飞鱼属的亲缘种(如六肢飞鱼)比起来,六眼飞鱼的体格相当短胖,头部圆润、身体为流线型的棒槌,好似一坨导弹。另一个显眼的特色即六眼飞鱼的“翅膀”也较其它飞鱼更粗壮,翼面基本由类似陆生动物皮肤的韧性皮膜支撑,鳍条也更粗壮有力、接近陆生动物的附肢骨骼,这使得六眼飞鱼不需要使用大量鳍条稳定翼面,而像陆生的皮翼类动物那样可以通过几根主心骨鳍条控制翼面进行更灵活的飞行。灵活有力的翅膀结合棒槌似的躯干,六眼飞鱼也确实可以像导弹那样在空中进行稳定、长时间和长距离的飞行。

六眼飞鱼身上为飞行而生的特化结构还不止于此,实际上,那迷惑早期古生物学家的三对“眼洞”也是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其第一对“眼”,即长而伸出面部的管状鼻子,内部布满能感受空气流动的神经,可以帮助动物获知自己的飞行状态,以辅助其调整姿态、用更省力有效的方式进行飞行。这种结构的功能堪比飞机的空速管,在更擅长长途飞行的鸥鸟类(如围脖鸥)身上亦存在。其第二对“眼”,即真正的眼睛,上部长有类似眉骨的巨大骨质凸起,用于保护眼睛在长途飞行中免受阳光的照射和气流的冲刷,避免其因干燥而受伤。其第三对“眼”,即鳃孔,大而圆,没有鳃盖结构,能够容纳成线束状的巨大外鳃,为飞鱼的飞行活动提供充足的氧气。

可以说,六眼飞鱼是一种飞行能力十分优异的飞鱼,且具有长途迁徙的习性。古生物学家根据六眼飞鱼化石的发现地点,认为这种动物是一种水生代罕见的、会季节性环游泛大陆进行迁移的海生动物。它们会依据某种规律(逆时针或顺时针),以年为单位环游整个泛大陆的浅海海域,冬季在热带海域生活,夏季则前往极南或极北躲避敌害和寻找食物、繁衍生息。根据六眼飞鱼的嘴型,学界推测这并不是一种凶猛的掠食性动物,而是附着在礁石上的贝类、植物或珊瑚为主食的动物,其圆润厚重且有喙结构的上颌、过短而无法闭合的下颌就是为剐蹭附着于岩石上的食物而生的。因此也有古生物学家认为,六眼飞鱼的长途迁徙能力就是为了追赶极昼,以享受永不落日环境下爆发式增长的藻类,于是一些较为浪漫的古生物学家也常称这种动物为极昼之鱼。

六眼飞鱼自发现起,其颇具个性的诡异外观就成了大众眼中的明星物种。它那奇异的鼻子、眉骨勾勒出的厌世眼神和猎奇的外鳃都让其成为了表情包的常客。最受人喜爱的就是那个巨大的外鳃,由于看上去很像毛发、又生长于头部两侧,所以颇有种秃头的气质。许多年轻人会用六眼飞鱼指代人到中年不得不品的脱发和地中海发型,甚至演变出了一些“面对六眼飞鱼很需要勇气”之类的搞怪俚语。

生物/动物/物种/六眼飞鱼.txt · 最后更改: 2023/09/08 14:40 由 羽_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