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抱歉,您没有权限增加页面

生物:动物:物种:土鱼

土鱼

294土鱼2.jpg
土鱼
脊椎门
四足纲
四足水生目
梭鱼科
圆鱼属
保育级别
种族
属性
分布地

1. 物种概况

土鱼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各大洲淡水水域的底栖动物,常见于湖泊、沼泽和水面较宽流速较缓的河流中, 在溪水和激流中罕见。土鱼的体型在淡水鱼类中偏大,成体常在一米左右,个别能长到两米以上。土鱼多以水底的泥沙、以及泥沙中的螺类贝类、或藻类为食,是一种食谱较广的杂食动物。但关于土鱼究竟是能食矿还是只是滤食,学界尚没有统一的定论:食矿派认为土鱼粪便中的矿物含量相比它们栖息地的背景值往往有所降低,这意味着土鱼能够消化吸收一部分矿质;但滤食派认为脊椎动物的食矿能力起源于早期的六足类矿翼螈属动物(如矿翼螈),而四足类的食矿能力则是来源于早期登陆的鳞蛙属动物对矿翼螈类动物粪便的摄食,尽管在被毛类和披羽类中存在世代摄食矿食动物粪便并重新激活矿食基因的例子,但土鱼作为梭鱼科的演化支和矿食动物分支于矿食基因起源之前,因此属于鱼类的土鱼不应该也不会发展出真正的矿食。

现代,一部分研究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家认为土鱼可以解释矿食基因的来源。矿食基因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加保守,和脊椎动物附肢的骨骼构成基因一样,早在动物发展出矿食能力/演化出骨骼分节的附肢之前就已经存在。它们最早可能是某种早期的变异、或是具有其他功能的基因,在动物演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另外的、共通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分化很早的六足类和四足类,都能独立演化出相同的附肢骨骼结构和相似的矿食能力的根本原因。

尽管吃土,但土鱼并不像人们直觉认为的那样肉质和石头一样粗糙,相反,土鱼的肉质可以说是淡水大鱼中一等一的。它们的肉质很像湿润的细沙,有种巧克力一般细腻滑嫩的口感。但并不是所有的土鱼都能吃,生活在环境中富含重金属地区的土鱼对人体是有毒的,只有那些生活在无重金属区域、或矿质含量较少区域的土鱼才能成为原人的佳肴。在一些符合食品矿质安全标准的地方,人们还会特地修建水库、给土鱼营造良好舒适的栖息地,以增加区域内土鱼的种群数量并加以捕捞取食。但这种水库仅仅对土鱼这类喜静流、深潭的底栖鱼类有益,严重威胁了河流中原本存在的喜流水生境的其他鱼类的生存,因此这种筑坝工程常被环保主义者抨击,甚至常因此引发一些抵制活动。

土鱼的身体结构十分适合底栖生活。它们没有背鳍和腹鳍,仅有一对向两侧伸长、且相比其他圆鱼属动物更大更强壮的胸鳍,用于稳定鱼体在水域底部的姿态,并协助其在河底移动。土鱼的尾巴也颇具特色,乍看之下很像鲨类的歪尾型,但实际上其骨骼依然是正尾型的骨骼,只是尾上缘的鳍条相比中部和下部更多更发达,可用于灵活并有力地调控鱼尾上半部分的活动,方便土鱼在肚皮紧贴泥沙、甚至半截身体潜入沙中的状态下,也能仅活动尾巴推动水流或泥沙、使鱼身自如游动。

正如尾巴的功能所示,土鱼还有潜泥的习性,在觅食或休息时,它们喜爱将大半截身体都潜入泥沙中,通过泥沙的包裹和它们背部的棕土色保护色隐蔽自己。也正是因为有这种藏在土中的习性,它们才被称为“土鱼”。土鱼的鳞片细小,身体常裹着粘液,用于在泥土堆中穿行时保护自己不被碎石碎渣等划伤。土鱼作为鱼类,并没有眼睑,但其眼睛上下两侧各有一个鳞片构成的眼睑状结构,不能活动,却能像盾牌那样护住眼睛,便于其在泥沙中穿行。因为这身粘液和潜土的能力,土鱼也成为了少数能够在陆地上短暂逗留的四足鱼类。它们能在湿润的泥土中钻行,并在身后留下混杂了水和泥的空腔。在一些地方,农民们会把土鱼放养在水田里,用它的这个习性帮助自己翻土,因此,土鱼也有别名叫做“农鱼”或者“耕鱼”。

生物/动物/物种/土鱼.txt · 最后更改: 2023/09/08 10:03 由 羽_凌风